我国沿海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以江阴市和龙口市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9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9-21页 |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2 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县域经济概念及特征 | 第22-23页 |
·县域经济的内涵 | 第22页 |
·县域经济特点 | 第22-23页 |
·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 | 第23-26页 |
·区位理论 | 第23-24页 |
·区域分工理论 | 第24-25页 |
·区域产业集聚理论 | 第25-26页 |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 第26-29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26-27页 |
·不平衡发展理论 | 第27页 |
·循环累积理论 | 第27-28页 |
·梯度推移理论 | 第28页 |
·倒“U”型理论 | 第28-29页 |
3 县域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 第29-45页 |
·地理条件比较分析 | 第29-31页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9页 |
·经济地理位置 | 第29-31页 |
·自然资源比较分析 | 第31-34页 |
·气候条件 | 第31-32页 |
·水土资源 | 第32-33页 |
·矿产资源 | 第33-34页 |
·人力资源比较分析 | 第34-35页 |
·县域经济总体比较分析 | 第35-37页 |
·综合实力 | 第35-36页 |
·产业结构 | 第36-37页 |
·县域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 第37-45页 |
·农林牧渔业 | 第37-39页 |
·工业 | 第39-42页 |
·现代服务业 | 第42-45页 |
4 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综合评价 | 第45-61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5-47页 |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45-46页 |
·指标体系框架的设计 | 第46-47页 |
·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比较 | 第47-59页 |
·经济水平的差异 | 第48-50页 |
·产业结构的差异 | 第50-52页 |
·发展速度的差异 | 第52-53页 |
·开放程度的差异 | 第53-54页 |
·社会结构的差异 | 第54-55页 |
·人口发展的差异 | 第55-56页 |
·科技教育的差异 | 第56-57页 |
·生活质量的差异 | 第57-59页 |
·差异综合评价 | 第59-61页 |
5 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66页 |
·历史因素 | 第61-62页 |
·区位与基础设施因素 | 第62页 |
·产业结构因素 | 第62-63页 |
·开放水平因素 | 第63-64页 |
·发展战略因素 | 第64-66页 |
·产业集群方面 | 第64-65页 |
·区域协作方面 | 第65-66页 |
6 政策建议 | 第66-73页 |
·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 第66-67页 |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 第66页 |
·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对接 | 第66-67页 |
·优化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经济管理能力 | 第67页 |
·强化经济管理职能 | 第67页 |
·营造高效的服务环境 | 第67页 |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竞争力 | 第67-69页 |
·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带动农业现代化 | 第68页 |
·积极发展现代工业,推动工业化进程 | 第68页 |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 第68-69页 |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 第69页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 第69-70页 |
·优化县域硬环境 | 第69-70页 |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 第70页 |
·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产业集群 | 第70-71页 |
·坚持科教兴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第71页 |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 第71页 |
·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 第71页 |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提高经济外向度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