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中国传统民居村落现状 | 第9页 |
·吴堡古城现状 | 第9-10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3-14页 |
·文献查阅 | 第13页 |
·实地调研 | 第13页 |
·归纳分析的方法 | 第13-14页 |
·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4-17页 |
·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14页 |
·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4-17页 |
2 吴堡古城的历史沿革 | 第17-25页 |
·吴堡县概述 | 第17-19页 |
·地理区位 | 第17页 |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现行区划 | 第18页 |
·道路交通 | 第18页 |
·历史沿革 | 第18-19页 |
·吴堡古城概述 | 第19-20页 |
·吴堡古城的历史沿革 | 第20-24页 |
·吴堡古城的建成与兴盛(明清时期——1938 年) | 第20-22页 |
·吴堡古城的破坏与衰落(1938 年——20 世纪 80 年代) | 第22-23页 |
·吴堡古城现状(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吴堡古城空间格局调研与分析 | 第25-55页 |
·区域环境 | 第25-27页 |
·地形地貌 | 第25-26页 |
·绿水植被 | 第26-27页 |
·道路交通 | 第27页 |
·古城空间格局 | 第27-30页 |
·功能构成 | 第27-28页 |
·空间构成 | 第28-30页 |
·建筑空间构成 | 第30-53页 |
·建筑功能 | 第30页 |
·建筑质量 | 第30-31页 |
·建筑结构 | 第31页 |
·建筑单体 | 第3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4 吴堡古城空间格局分析研究 | 第55-81页 |
·古城选址及风水环境 | 第55-57页 |
·军事防御 | 第55-56页 |
·资源 | 第56页 |
·水源 | 第56-57页 |
·地质 | 第57页 |
·防灾 | 第57页 |
·风水 | 第57页 |
·空间格局特色 | 第57-65页 |
·平面形态 | 第57页 |
·轴线关系 | 第57-60页 |
·标志性建筑 | 第60-62页 |
·空间肌理 | 第62-64页 |
·街巷布局与街区特征 | 第64-65页 |
·建筑空间特点 | 第65-74页 |
·窑洞建筑空间形态 | 第65-68页 |
·窑洞院落的功能构成 | 第68-72页 |
·窑洞院落的序列 | 第72-74页 |
·建筑细部与构造特点 | 第74-80页 |
·窑洞建筑的结构特点 | 第74页 |
·窑洞建筑的构造 | 第74-76页 |
·建筑装饰 | 第76-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5 结论——吴堡古城复原与保护策略 | 第81-85页 |
·吴堡古城现存问题 | 第81-82页 |
·平面轮廓的破坏 | 第81页 |
·功能格局的改变 | 第81页 |
·道路骨架的改变 | 第81-82页 |
·建筑外立面的改变 | 第82页 |
·政府的保护措施 | 第82页 |
·吴堡古城保护及复原策略 | 第82-84页 |
·保护吴堡古城的山水格局及环境 | 第83页 |
·重现吴堡古城的空间格局及街巷肌理 | 第83-84页 |
·复原部分院落空间 | 第84页 |
·揭示建筑单体的历史信息 | 第84页 |
·继承运用传统建筑装饰 | 第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6 结语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5页 |
·创新点 | 第85页 |
·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作者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3-95页 |
图表目录 | 第95-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