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医院建筑发展迅速 | 第10页 |
| ·全球能源危机推动我国建筑新发展 | 第10-11页 |
| ·我国建筑节能推进的误区 | 第11-12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页 |
| ·气候适应性设计 | 第12页 |
| ·策略 | 第12页 |
| ·课题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 第12-14页 |
| ·地域范围的确定——亚热带建筑地区 | 第12-13页 |
| ·类型范围的确定——普通护理单元 | 第13-14页 |
| ·阶段范围的确定——建筑方案设计阶段 | 第14页 |
| ·课题研究意义和目标 | 第14-15页 |
| ·适应气候的设计,是医院节能的有效途径 | 第14-15页 |
| ·结合气候的设计,探索一种新的创作思路 | 第15页 |
| ·指导建筑师进行医院建筑的设计工作 | 第15页 |
| ·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 ·论文结构与框架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医院护理单元气候适应性理论基础与建筑实践 | 第18-25页 |
| ·建筑气候适应性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 ·国外建筑气候适应性相关理论研究 | 第18-19页 |
| ·国内建筑气候适应性相关理论研究 | 第19-21页 |
| ·建筑气候适应性相关实践活动 | 第21-23页 |
| ·国外建筑气候适应性相关实践 | 第21-22页 |
| ·国内建筑气候适应性相关实践 | 第22-23页 |
| ·小结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对亚热带地区医院建筑(护理单元)的调查研究 | 第25-41页 |
| ·资料阅读 | 第26页 |
| ·实地调研 | 第26-38页 |
| ·番禺中心医院 | 第27-29页 |
| ·东莞康华医院 | 第29-31页 |
| ·广东省粤北人民医院住院楼 | 第31-32页 |
| ·广东省人民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 | 第32-34页 |
|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 第34-36页 |
| ·深圳龙岗区中心医院新门急诊大楼 | 第36-38页 |
| ·存在问题分析 | 第38-40页 |
| ·缺乏对地域特色的考虑 | 第38页 |
| ·护理单元内走廊采光通风不佳 | 第38页 |
| ·医护办公缺乏人性化考虑 | 第38页 |
| ·能耗严重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亚热带地区医院建筑气候适应性解析 | 第41-53页 |
| ·亚热带地区气候特征分析 | 第41-42页 |
| ·影响亚热带地区医院建筑设计的主要气候因素 | 第42-46页 |
| ·日照因素 | 第43页 |
| ·温度因素 | 第43-44页 |
| ·湿度因素 | 第44-45页 |
| ·风速风向 | 第45-46页 |
| ·亚热带地区医院建筑应对气候的设计要点 | 第46-50页 |
| ·湿热与干热地区建筑应对气候的异同 | 第46-47页 |
| ·防热 | 第47-48页 |
| ·散热 | 第48-49页 |
| ·除湿 | 第49-50页 |
| ·亚热带地区医院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观念和设计原则 | 第50-52页 |
| ·亚热带地区医院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观念 | 第50页 |
| ·亚热带地区医院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原则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适应亚热带气候的医院护理单元设计策略 | 第53-74页 |
| ·利于防热的设计策略 | 第53-66页 |
| ·有利防热的平面设计 | 第53-60页 |
| ·建立平面内温度分区 | 第60页 |
| ·设置过渡空间 | 第60-66页 |
| ·利于通风散热的设计策略 | 第66-73页 |
| ·有利于通风散热的平面形式 | 第66-67页 |
| ·平面组织自然通风 | 第67-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六章 方案分析——深圳新明医院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 | 第74-78页 |
| ·项目概况 | 第74页 |
| ·新明医院所在区域自然条件 | 第74-75页 |
| ·方案创作理念及护理单元设计 | 第75-78页 |
| ·创作理念 | 第75页 |
| ·住院部概况 | 第75-76页 |
| ·护理单元气候适应性设计分析 | 第76-78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78-80页 |
| 1.主要结论 | 第78页 |
| 2 进一步工作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