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

闽江河口不同沼泽植被带土壤甲烷产生速率的比较及机制分析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4-6页
目录第6-9页
绪论第9-17页
   ·研究背景第9-10页
   ·湿地甲烷产生机理研究进展第10-13页
     ·甲烷产生的基质研究进展第10-11页
     ·甲烷产生的电子受体研究进展第11-12页
     ·甲烷产生的微生物研究进展第12-13页
     ·甲烷产生的土壤理化因子研究进展第13页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3-15页
   ·闽江河口湿地甲烷产生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7页
第1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第17-25页
   ·研究区概况第17-18页
     ·闽江河口区概况第17页
     ·研究区概况第17-18页
   ·研究方法第18-25页
     ·水样及土样的采集与预处理第18-19页
     ·间隙水样的测定第19-21页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第21-22页
     ·甲烷产生速率测定的培养实验第22-23页
     ·产甲烷菌和硫酸盐还原菌数量的测定第23-25页
第2章 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甲烷产生速率分析第25-29页
   ·3种优势植被带不同深度土层甲烷产生速率第25-26页
   ·3种优势植被带之间土壤甲烷产生速率的比较第26-27页
   ·结论第27-29页
第3章 土壤间隙水中溶解性甲烷特征第29-33页
   ·3种优势植物带不同深度土壤间隙水溶解性甲烷浓度的特征第29-30页
   ·3种优势植物带之间土壤间隙水中溶解性甲烷浓度的特征第30-31页
   ·讨论与结论第31-33页
     ·溶解性甲烷与甲烷产生速率相关关系第31页
     ·结论第31-33页
第4章 土壤间隙水中甲烷产生基质特征及其与甲烷产生速率关系分析第33-41页
   ·闽江河口湿地土壤间隙水中乙酸浓度的特征第33-35页
     ·3种优势植物带不同深度土壤间隙水中乙酸浓度的特征第33-34页
     ·3种优势植物带之间土壤间隙水中乙酸浓度的特征第34-35页
   ·闽江河口湿地土壤间隙水中二氧化碳浓度的特征第35-36页
     ·3种优势植物带不同深度土壤间隙水中二氧化碳浓度的特征第35-36页
     ·3种优势植物带之间土壤间隙水中二氧化碳浓度的特征第36页
   ·闽江河口湿地土壤间隙水中二甲基硫浓度的特征第36-38页
     ·3种优势植物带不同深度土壤间隙水中二甲基硫浓度的特征第36-37页
     ·3种优势植物带之间土壤间隙水中二甲基硫浓度的特征第37-38页
   ·乙酸、二氧化碳和二甲基硫与甲烷产生速率关系分析与讨论第38-40页
   ·结论第40-41页
第5章 土壤间隙水中电子受体浓度的特征及其与甲烷产生速率关系分析第41-49页
   ·闽江河口湿地土壤间隙水中SO_4~(2-)浓度的特征第41-43页
     ·3种优势植物带不同深度土壤间隙水中SO_4~(2-)浓度的特征第41-42页
     ·3种优势植物带之间土壤间隙水中SO_4~(2-)浓度的特征第42-43页
   ·闽江河口湿地土壤间隙水中NO_3~-浓度的特征第43-44页
     ·3种优势植物带不同深度土壤间隙水中NO_3~-浓度的特征第43-44页
     ·3种优势植物带之间土壤间隙水中NO_3~-浓度的特征第44页
   ·闽江河口湿地土壤间隙水中Fe~(3+)浓度的特征第44-45页
     ·3种优势植物带不同深度土壤间隙水中Fe~(3+)浓度的特征第44-45页
     ·3种优势植物带之间土壤间隙水中Fe~(3+)浓度的特征第45页
   ·SO_4~(2-)、NO_3~-和Fe~(3+)与甲烷产生速率关系分析与讨论第45-47页
   ·结论第47-49页
第6章 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及其与甲烷产生速率关系分析第49-55页
   ·闽江河口湿地土壤产甲烷菌数量的特征第49-51页
     ·3种优势植物带不同深度土壤产甲烷菌数量的特征第49-50页
     ·3种优势植物带之间土壤产甲烷菌数量的特征第50-51页
   ·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硫酸盐还原菌数量的特征第51-52页
     ·3种优势植物带不同深度土壤硫酸盐还原菌数量的特征第51页
     ·3种优势植物带之间土壤硫酸盐还原菌数量的特征第51-52页
   ·微生物数量与甲烷产生速率关系分析与讨论第52-53页
   ·结论第53-55页
第7章 不同影响因子对甲烷产生速率贡献的比较第55-63页
   ·土壤理化因子特征及其与甲烷产生速率关系分析第55-61页
     ·溶解性有机碳、TN、土壤质地、含水量、盐度和pH值特征分析第55-56页
     ·土壤理化因子与甲烷产生速率关系分析与讨论第56-61页
   ·基质、电子受体和微生物对甲烷产生速率的多元回归分析第61页
   ·结论第61-63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7页
参考文献第67-75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75-77页
致谢第77-79页
个人简历第79-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厦门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下一篇:基于GIS/RS的拉市海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