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工艺美术论文--工艺美术理论论文--工艺美术评论、欣赏论文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的演绎及审美表达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导言第11-14页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第11-12页
 二、研究创新内容和目标第12-13页
 三、研究方法第13-14页
第一章 世博会主题演绎体系的形成第14-23页
 一、世博会主题演绎体系的产生和发展第14-20页
  (一) 早期世博会分类体系及世博主题的产生第15-16页
  (二) 主题体系和分类体系并存第16-18页
  (三) 世博会主题体系的确立与发展第18-20页
 二、世博会主题回顾第20-23页
  (一) 第一阶段:1851 年至1933 年——炫耀科技繁荣第20-21页
  (二) 第二阶段:1935 年至1970 年——关注人文与和平第21-22页
  (三) 第三阶段:1970 年至20 世纪后期——人与自然第22页
  (四) 第四阶段:21 世纪——人类的进步与和谐第22-23页
第二章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主题诞生始末第23-36页
 一、上海世博会主题的确立第23-27页
  (一) 总结主题遴选原则,优选6 个主题第23-24页
  (二) 确定主题关键词,形成3 个主题第24-25页
  (三) 精雕细琢,主题浮出水面第25-26页
  (四) 思想插上翅膀,中文主题落定第26-27页
 二、上海世博会“城市”主题的理念演绎第27-36页
  (一) 副主题的深化第27-28页
  (二) 主题的拓展第28-35页
   1. “城市”主题的美学理念演绎第30-31页
   2. 城市美学概念阐释第31-32页
   3. 城市美学的发展第32-35页
  (三) 上海世博会:走向平衡的城市美学第35-36页
第三章 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及审美表达第36-63页
 一、视觉符号呈现——会徽与吉祥物第36-41页
  (一) 会徽的审美设计第36-39页
   1. 符号性第36-38页
   2. 民族性第38-39页
  (二) 吉祥物的审美表现第39-41页
 二、展示载体应用——场馆第41-56页
  (一) 主题解读第42-52页
   1. 城市与自然第42-45页
   2.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第45-47页
   3. 城市内在和谐第47-49页
   4. 城市发展与未来第49-50页
   5. 城市与乡村的互动第50-52页
  (二) 艺术审美第52-56页
   1. 体现技术美学的建筑第52-53页
   2. 体现新地方主义美学的建筑第53-54页
   3. 体现生态美学的建筑第54-56页
 三、核心元素表达——中国馆第56-59页
 四、审美共识体现——城市最佳实践区第59-63页
第四章 永不落幕的网上世博会主题形象传播第63-77页
 一、网上世博会的视觉形象第63-65页
  (一) 视觉形象概念第63-64页
  (二) 视觉形象内容第64-65页
 二、网上世博会的视觉形象构建第65-70页
  (一) 世博会官方网站,让传播更集中第66-68页
  (二) 世博会合作门户网站,让传播更有效第68-69页
  (三) 世博会合作其他网站,让传播更广泛第69-70页
 三、网上世博会的视觉形象传播第70-77页
  (一) 网上世博会视觉形象的传播第70-73页
   1. 传播主体第70-71页
   2. 传播内容第71-72页
   3. 传播媒介第72-73页
  (二) 网上世博会的传播效用第73-77页
   1. 告知效用第73-74页
   2. 传播效用第74-75页
   3. 形象建立效用第75页
   4. 产业打造效用第75-77页
结论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1页
致谢第81-82页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民间年画在招贴设计中的现代演绎
下一篇:跨文化视野下的烟台毓璜顶剪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