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史论文--专史论文

明长城蓟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7页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第12-15页
     ·问题缘起第12-14页
   (1) “长城”概念认识的误区第12-13页
   (2) 长城军事聚落保存的现状第13-14页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 长城军事聚落的研究价值第14页
   (2) 填补长城蓟镇整体性研究的缺环第14页
   (3) 突破传统聚落研究方法的局限第14页
   (4) 构建长城遗产保护的信息平台,促进长城整体保护第14-15页
   ·研究对象第15-20页
     ·“蓟镇”的概念第15-18页
   (1) “边”与“镇”的意义第15-16页
   (2) “蓟镇”的概念第16-18页
     ·“蓟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的范围界定第18-20页
   (1) 时间范围第18-19页
   (2) 空间范围第19-20页
   ·研究现状第20-29页
     ·明长城“九边”研究现状第20-25页
   (1) 历史地理学界第20-22页
   (2) 建筑规划学界第22-24页
   (3) 文物博古学界第24-25页
     ·明“蓟镇”研究现状第25-28页
   (1) 分地段研究——缺乏整体性第25-27页
   (2) 分类型研究——缺乏系统性第27-28页
     ·问题分析及启发第28-29页
   ·研究材料第29-31页
  (1) 正史、政书类第29页
  (2) 奏疏、文集类第29-30页
  (3) 舆地图籍类第30-31页
  (4) 地方志类第31页
   ·研究内容及核心问题第31-32页
  (1) 梳理明代“九边”之一的蓟镇及其聚落发展脉络第32页
  (2) 研究军事制度下的长城构成要素与功能体系第32页
  (3) 解析层级体系中的蓟镇聚落空间与结构特征第32页
  (4) 归纳建立传统聚落空间数据库的技术路线第32页
  (5) 结合GIS分析方法探索蓟镇聚落景观环境特征第32页
   ·研究方法第32-33页
  (1) 史料论证与实地考察相辅助第32-33页
  (2) 历史现象与地理空间相结合第33页
  (3) 基于GIS的数据储存与管理第33页
  (4) 定性研究与量化分析相综合第33页
   ·研究框架第33-35页
   ·研究创新与未尽事宜第35-37页
     ·研究创新第35-36页
   (1) 厘清蓟镇历史发展脉络、构成与功能等历史存疑第35页
   (2) 绘制蓟镇军事聚落空间分布图,从整体角度揭示其内在结构第35页
   (3) 构建蓟镇聚落空间数据库,验证结合GIS的聚落空间分析方法第35-36页
   (4) 提出长城保护的新依据——“长城军事缓冲区”第36页
     ·未尽事宜第36-37页
第二章 明“九边”及蓟镇聚落建置研究第37-63页
   ·明代北边形势与“九边”建置第37-40页
     ·洪武年间——“安内攘外”与“七大防区”第37-38页
     ·永乐到正统年间——“防线内移”与“九边建立”第38-39页
     ·嘉靖之后——“通贡互市”与“九边演变”第39-40页
   ·明代“九边”体系中的蓟镇第40-55页
     ·明代“九边”建镇标准之争第40-41页
     ·蓟镇建镇时间辨析第41-48页
   (1) 蓟镇建镇于永乐年间说第41-42页
   (2) 蓟镇建镇于宣德年间说第42页
   (3) 蓟镇建镇于嘉靖年间说第42-43页
   (4) 蓟镇建镇时间辨析第43-48页
     ·蓟镇军事地位的转变第48-51页
   (1) “靖难之役”第48-50页
   (2) “永乐迁都”第50页
   (3) “庚戌之变”第50页
   (4) “无印之帅”第50-51页
     ·蓟镇防御范围的演变第51-55页
   (1) 地域范围第51-53页
   (2) 防御分区第53-55页
   ·蓟镇“边”与“镇”的关系第55-62页
     ·“镇”之兴建——集中于洪武、永乐时期第55-59页
     ·“边”之修筑——集中于嘉靖至万历年间第59-60页
     ·“步步为营”之战略思想第60-62页
   (1) 建“镇”先于修“边”第60-61页
   (2) 建“镇”重于修“边”第61页
   (3) “织网”与“锁边”第61页
   (4) 佐证“长城起源于列城”说第61-62页
 本章小结:边疆形势下的蓟镇聚落建置第62-63页
第三章 蓟镇防御体系构成及功能研究第63-95页
   ·蓟镇的军事制度第63-69页
     ·基本军事制度及设置第63-67页
   (1) 都司卫所与总兵镇守制度第63-64页
   (2) 蓟镇的卫所设置第64-67页
     ·变革中的军事领导制度第67-69页
   (1) 从“大将镇守”到“塞王守边”第67-68页
   (2) 从“塞王守边”到“总兵镇守”第68页
   (3) 从“总兵镇守”到“督抚与总兵并制”第68-69页
   ·蓟镇防御体系的构成第69-79页
     ·边墙敌台第71-74页
   (1) 边墙第71-73页
   (2) 空心敌台第73-74页
     ·传烽墩台第74-75页
     ·军事聚落第75页
     ·驿站第75-79页
   ·蓟镇防御体系的功能第79-93页
     ·屯兵与建营第79-82页
   (1) 军户与屯兵类型第79-80页
   (2) 编伍与兵力分布第80-81页
   (3) 军户制与里坊制第81-82页
     ·屯田与屯所第82-87页
   (1) “伍”的资源意义第82-83页
   (2) 蓟镇的屯田第83-86页
   (3) 蓟镇的屯所第86-87页
     ·粮饷与仓储第87-90页
   (1) 蓟镇的粮饷第87-89页
   (2) 蓟镇的仓储第89-90页
     ·抚赏与贸易第90-93页
   (1) 岁给赏赉第90-91页
   (2) 茶马互市第91-93页
 本章小结:屯戍结合的蓟镇防御功能第93-95页
第四章 蓟镇聚落空间分布及结构研究第95-148页
   ·蓟镇聚落的层级控制第95-104页
     ·蓟镇的官职与官府驻城第95-100页
   (1) 武官体系第96-98页
   (2) 文官体系第98-100页
     ·蓟镇的层级体系第100-103页
   (1) 总兵镇守制下的层级体系第100-101页
   (2) 都司卫所制下的层级体系第101-103页
     ·蓟镇聚落的分级第103-104页
   (1) “镇、路、卫、所”分级方法的问题第103页
   (2) 长城军事聚落的层级第103-104页
   ·蓟镇聚落的空间分布第104-141页
     ·蓟镇聚落分布特征第104-133页
   (1) 蓟镇聚落分布的阶段性第104-106页
   (2) 蓟镇聚落空间分布图第106-112页
   (3) 蓟镇各路所辖聚落分布第112-130页
   (4) 蓟镇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第130-132页
   (5) 长城“区域防御”特征第132-133页
     ·蓟镇中心聚落——“镇府三迁”第133-141页
   (1) 桃林口——洪武年间的镇城第133-136页
   (2) 狮子峪——永乐至景泰年间的镇城第136-138页
   (3) 三屯营——天顺至崇祯年间的镇城第138-141页
   ·蓟镇聚落的内在结构第141-144页
     ·“众星拱卫”的放射结构第141-142页
     ·“横向分段、纵向分层”的线性结构第142-143页
     ·“秩序叠加”的网络结构第143-144页
   ·蓟镇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第144-146页
     ·历史背景与边疆形势第144页
     ·自然地形与景观环境第144-145页
     ·军事制度与战备资源第145页
     ·传统文化与宗教观念第145-146页
     ·军事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第146页
 本章小结:层级结构中的蓟镇聚落分布第146-148页
第五章 基于GIS的蓟镇聚落数据库构建第148-170页
   ·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现状与技术优势第149-154页
     ·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第149-154页
     ·GIS数据库的技术优势第154页
   ·引入空间信息技术的意义与目标第154-156页
     ·空间信息技术的引入突破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第154-155页
     ·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景观环境分析第155页
     ·建立蓟镇聚落研究的数字化平台第155页
     ·对明长城蓟镇聚落进行空间分析第155页
     ·为聚落保护提供技术支持第155-156页
   ·蓟镇聚落空间数据获取与信息化第156-162页
     ·蓟镇聚落空间数据第156-161页
   (1) 数字高程地图第157页
   (2) 基础地理信息矢量数据第157-159页
   (3) 历史地图第159-161页
   (4) GPS数据第161页
     ·蓟镇聚落时间及属性数据第161-162页
   ·面向聚落时空分布研究的数据库建立第162-168页
     ·属性数据库的构建第162-163页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第163-167页
   (1) 多元图形数据的统一第163-164页
   (2) GPS数据图形化第164页
   (3) 聚落数据库的建立第164-167页
     ·建立聚落空间数据库的技术路线第167-168页
   (1) 聚落空间数据库的技术优势第167页
   (2) 建立传统聚落空间数据库的技术路线第167-168页
 本章小结:传统聚落空间数据库的构建第168-170页
第六章 结合GIS的蓟镇聚落空间分析第170-217页
   ·结合GIS的空间分析方法第170-176页
     ·聚落空间分析的渊源第170-172页
     ·GIS空间分析的功能与目标第172-173页
     ·面向聚落分布研究的GIS分析方法第173-174页
   (1) 缓冲区分析第173页
   (2) 叠置分析第173-174页
   (3) 距离分析第174页
   (4) 密度分析第174页
   (5) 表面分析第174页
     ·面向聚落分布研究的GIS分析框架第174-176页
   ·聚落演变过程分析第176-178页
     ·蓟镇聚落建置过程第176-177页
     ·蓟镇镇城演变第177-178页
   ·聚落景观环境分析第178-202页
     ·聚落分布——高程第179-191页
   (1) 蓟镇聚落整体高程分布第179-182页
   (2) 山海路——聚落平均海拔最低的路第182-188页
   (3) 曹家路——聚落平均海拔最高的路第188-191页
     ·聚落选址——坡度第191-196页
     ·聚落选址——坡向第196-199页
     ·聚落环境——水域第199-202页
   ·聚落分布规律分析第202-214页
     ·聚落分布与长城军事缓冲区第202-205页
     ·聚落戍守密度第205-207页
     ·聚落分布距离第207-210页
     ·聚落等级与规模第210-214页
 本章小结:蓟镇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第214-217页
结语第217-220页
 1. “历史史实”的挖掘——蓟镇及其军事聚落的整体性研究第217-218页
 2. “历史数据”的验证——基于GIS数据库的蓟镇聚落空间分析第218页
 3. “基础研究”的深入——促进长城保护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第218-220页
附录第220-292页
 附录一:明朝年号表第224-225页
 附录二:蓟镇聚落建置、模统及现状统计表第225-246页
 附录三:蓟镇边城、墙台、空心敌台统计表第246-248页
 附录四:蓟镇聚落分路分布统计表(嘉靖万历年间)第248-250页
 附录五:蓟镇路列关城统计表(万历年间)第250-251页
 附录六:明蓟镇军事大事年表第251-257页
 附录七:蓟镇聚落GPS数据统计表第257-261页
 附录八:遗存较好的蓟镇聚落现状第261-281页
 附录九:蓟镇聚落碑刻统计第281-284页
 附录十:蓟镇聚落门额刻石统计第284-287页
 附录十一:昌镇边城、空心敌台统计表第287-288页
 附录十二:昌镇聚落建置统计表第288-291页
 附录十三:昌镇卫所设置统计表第291-292页
参考文献第292-312页
 1. 史籍方志第292-294页
 2. 现当代书籍第294-300页
 4. 学位论文第300-304页
 5. 期刊第304-310页
 6. 外文文献第310-311页
 7. 主要参考网站第311-312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312-313页
致谢第313-314页

论文共3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街道网络空间形态定量分析
下一篇:金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及其空间规划布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