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2页 |
| ·hTERT 启动子的研究与应用 | 第7-9页 |
| ·自杀基因研究与应用 | 第9-10页 |
| ·慢病毒载体的研究及应用 | 第10-11页 |
| ·慢病毒包装方法 | 第11-12页 |
| ·本实验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立题依据 | 第12页 |
|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实验流程 | 第13-14页 |
| 2 慢病毒载体PLENTI-HTERT-EGFP-IRES-CD 的构建 | 第14-31页 |
| ·引言 | 第1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4-25页 |
| ·实验材料 | 第14页 |
|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4-15页 |
| ·实验方法 | 第15-25页 |
| ·实验结果 | 第25-28页 |
| ·CD 基因扩增结果 | 第25页 |
| ·pLenti- hTERT-CD 菌液PCR 和双酶切鉴定 | 第25-26页 |
| ·pLenti-hTERT-Luci-ires-CD 菌液PCR 和质粒PCR 鉴定 | 第26-27页 |
| ·pLenti-hTERT-eGFP-ires-CD 菌液PCR 和质粒PCR 鉴定 | 第27-28页 |
| ·讨论 | 第28-31页 |
| ·CD 基因的扩增和起始密码子的突变 | 第28-29页 |
| ·构建载体时eGFP 和Luciferase 的选择 | 第29-30页 |
| ·关于实验中关键问题的解决 | 第30-31页 |
| 3 电穿孔法慢包装病毒体系的建立 | 第31-39页 |
| ·引言 | 第31页 |
| ·实验方法与材料 | 第31-35页 |
|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1-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 ·实验结果 | 第35-37页 |
| ·电穿孔法包装慢病毒结果 | 第35-37页 |
| ·病毒包装上清液感染人293T | 第37页 |
| ·讨论 | 第37-39页 |
| ·电穿孔法对细胞的影响的影响 | 第37页 |
| ·电穿孔介导的慢病毒载体包装中质粒包装比对转染效率的影响 | 第37-39页 |
| 4 光定量PCR 测定慢病毒滴度 | 第39-45页 |
| ·引言 | 第39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9-41页 |
|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 ·实验结果 | 第41-44页 |
| ·管家基因β-actin 的扩增曲线 | 第41页 |
| ·包装信号ψ序列扩增曲线 | 第41-42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2-43页 |
| ·计算病毒滴度 | 第43-44页 |
| ·讨论 | 第44-45页 |
| ·管家基因β-actin 和包装信号序列ψ扩增差异 | 第44页 |
| ·实时荧光定量PCR 对病毒滴度测定的影响因素 | 第44-45页 |
| 5 结论、创新性、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45-46页 |
| ·主要结论 | 第45页 |
| ·创新性 | 第45页 |
| ·论文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45-46页 |
| ·实验不足 | 第45页 |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附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