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出背景和内涵界说 | 第14-24页 |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出的背景 | 第14-16页 |
(一)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 | 第14-15页 |
(二)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要求 | 第15-16页 |
(三)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 第16页 |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效性概念的界定 | 第16-21页 |
(一)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 第16-18页 |
(二)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系统分析 | 第18-20页 |
(三)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涵义 | 第20-21页 |
三、衡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参考性指标 | 第21-24页 |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费投入与网络建设情况 | 第22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网页和网站点击率 | 第22页 |
(三) 受教育者访问目的网站(页)的比例 | 第22页 |
(四) 思想政治教育留言版或讨论版的使用频率 | 第22-23页 |
(五)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信息或资料的下载率 | 第23页 |
(六) 网站内容更新和维护的频率 | 第23页 |
(七) 掌握大学生网络舆情并展开及时引导的状况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现状分析 | 第24-36页 |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实效性成绩 | 第24-27页 |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 第24-25页 |
(二)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吸引力有所增强 | 第25-26页 |
(三) 利用网络双向沟通进行互动教育明显增强 | 第26页 |
(四) 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了解和网络舆论的引导有所加强 | 第26-27页 |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 第27-31页 |
(一) 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信息呆板、更新滞后 | 第27-28页 |
(二)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利用率较低、点击率还不高 | 第28-29页 |
(三)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网络沟通平台进行引导性讨论和跟贴的还比较少 | 第29-30页 |
(四) 学生与教育主体网上沟通还不顺畅,主体及时回应和反馈较差 | 第30页 |
(五) 对大学生网络活动的监控时松时紧,处理方式过于简单 | 第30-31页 |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6页 |
(一) 教育主体的网络教育理念和技能落后 | 第31-32页 |
(二) 缺乏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精心打造 | 第32-33页 |
(三)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和监管制度不健全 | 第33-34页 |
(四) 社会和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冲击和影响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 第36-50页 |
一、着力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教育的新理念 | 第36-37页 |
(一) 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理念 | 第36-37页 |
(二) 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的理念 | 第37页 |
(三) 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等性的理念 | 第37页 |
二、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制度和监管制度 | 第37-39页 |
(一)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制度 | 第38页 |
(二) 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制度 | 第38页 |
(三) 建立健全监控管理制度 | 第38-39页 |
(四) 建立健全保障制度 | 第39页 |
三、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和能力 | 第39-42页 |
(一) 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信息素质 | 第40-41页 |
(二) 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多方面能力 | 第41-42页 |
四、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吸引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第42-46页 |
(一) 精心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用新颖性、丰富性吸引大学生 | 第43-44页 |
(二)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知名度,以品牌性吸引大学生 | 第44页 |
(三) 建立畅通的网络沟通平台,以及时的互动性吸引大学生 | 第44-45页 |
(四) 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技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 第45-46页 |
五、加强高校网络整体环境建设,抵御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 | 第46-50页 |
(一) 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杜绝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 第46页 |
(二) 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实行以德治网 | 第46-47页 |
(三) 发挥整体育人的合力优势 | 第47-50页 |
结束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后记 | 第56-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