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给水泵驱动方案介绍 | 第16-17页 |
1.2.1 电动给水泵 | 第16页 |
1.2.2 汽动给水泵 | 第16页 |
1.2.3 汽轮机同轴驱动给水泵 | 第16-17页 |
1.3 给水泵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1 电动给水泵配置方案应用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2 汽动给水泵配置方案应用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3 汽轮机同轴驱动给水泵配置方案应用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本文工作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锅炉给水泵系统经济分析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1-27页 |
2.1 汽动给水泵配置方案计算模型 | 第21-23页 |
2.2 电动给水泵配置方案计算模型 | 第23-24页 |
2.3 汽轮机同轴驱动给水泵配置方案计算模型 | 第24-25页 |
2.4 锅炉给水泵系统经济性评价标准 | 第25-26页 |
2.5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不同锅炉给水泵驱动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27-44页 |
3.1 350MW等级机组不同给水泵驱动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27-32页 |
3.1.1 初投资对比分析 | 第27-28页 |
3.1.2 年供电量对比分析 | 第28-29页 |
3.1.3 厂用电率对比分析 | 第29-30页 |
3.1.4 供电煤耗对比分析 | 第30-31页 |
3.1.5 年利润以及投资回收年限对比分析 | 第31-32页 |
3.2 600MW等级机组不同给水泵驱动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32-37页 |
3.2.1 初投资对比分析 | 第32-33页 |
3.2.2 年供电量对比分析 | 第33-34页 |
3.2.3 厂用电率对比分析 | 第34-35页 |
3.2.4 供电煤耗对比分析 | 第35-36页 |
3.2.5 年利润以及投资回收年限对比分析 | 第36-37页 |
3.3 1000MW等级机组不同给水泵驱动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37-42页 |
3.3.1 初投资对比分析 | 第37-38页 |
3.3.2 年供电量对比分析 | 第38-39页 |
3.3.3 厂用电率对比分析 | 第39-40页 |
3.3.4 供电煤耗对比分析 | 第40-41页 |
3.3.5 年利润以及投资回收年限对比分析 | 第41-42页 |
3.4 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汽轮机同轴驱动给水泵传动装置实现方案的研究 | 第44-51页 |
4.1 典型600MW/1000MW机组调速驱动系统布置 | 第44-49页 |
4.1.1 齿轮箱 | 第45-47页 |
4.1.2 联轴器 | 第47-48页 |
4.1.3 调速设备 | 第48-49页 |
4.2 传动装置的控制连锁要求 | 第49-50页 |
4.3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汽轮机同轴驱动给水泵实现方案的研究 | 第51-59页 |
5.1 汽轮机同轴驱动给水泵方案汽轮机整体布置的研究 | 第51-55页 |
5.1.1 汽轮机本体方案的研究 | 第51-54页 |
5.1.2 滑销系统 | 第54-55页 |
5.2 汽轮机同轴驱动给水泵运行、监测方案的实现 | 第55-57页 |
5.2.1 控制部分 | 第55页 |
5.2.2 盘车装置 | 第55-56页 |
5.2.3 差胀传感器 | 第56页 |
5.2.4 转子偏心测量装置 | 第56-57页 |
5.3 保护和调节系统 | 第57页 |
5.4 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2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59-60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60-61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68-6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