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1-14页 |
·研究区基本情况 | 第11-12页 |
·地层特征 | 第12-14页 |
第二章 乌尔逊凹陷埋藏史研究 | 第14-25页 |
·恢复埋藏史的方法 | 第14-15页 |
·埋藏史恢复方法分类 | 第14页 |
·回剥法具体计算过程 | 第14-15页 |
·孔隙度变化规律 | 第15-17页 |
·孔隙度的求取 | 第15页 |
·孔隙度与深度关系 | 第15-16页 |
·岩性统计 | 第16-17页 |
·地层压实作用 | 第17-20页 |
·地层剥蚀量计算 | 第20-23页 |
·地层接触关系 | 第20页 |
·地层剥蚀量计算方法 | 第20-23页 |
·乌尔逊凹陷埋藏史模拟分析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乌尔逊凹陷热演化史研究 | 第25-40页 |
·乌尔逊凹陷现今地地温场变化特征 | 第25-28页 |
·地温梯度的特征与平面分布 | 第25页 |
·现今地温特征与分布规律 | 第25-28页 |
·现今大地热流值及其分布 | 第28页 |
·乌尔逊凹陷镜质体反射率 Ro的分布特征 | 第28-32页 |
·EASY%Ro恢复热史原理简述 | 第32-33页 |
·运用最优化算法计算 EASY%Ro拟合出的 Ro值 | 第33-34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4-37页 |
·四种理想模型下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35-37页 |
·EASY%Ro法的两种模拟结果 | 第37页 |
·乌尔逊凹陷的地层温度史 | 第37-40页 |
第四章 乌尔逊凹陷生烃史恢复 | 第40-56页 |
·乌尔逊凹陷有机质丰度特征 | 第40-41页 |
·国内外烃源岩评价标准 | 第40页 |
·有机质丰度简要描述 | 第40-41页 |
·乌尔逊凹陷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 第41-44页 |
·乌尔逊凹陷暗色泥岩分布特征 | 第44-47页 |
·有机碳含量平面分布特征 | 第47-49页 |
·生烃史模拟原理简述 | 第49-52页 |
·化学动力学模型 | 第49-51页 |
·应用化学动力学恢复乌尔逊凹陷生烃史 | 第51-52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2-54页 |
·生排烃门限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详细摘要 | 第6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