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9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二) 选题价值 | 第10-11页 |
1. 理论价值 | 第11页 |
2. 现实价值 | 第11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 关于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综述 | 第12页 |
2. 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的综述 | 第12-13页 |
3. 关于解决大学生就业对策的综述 | 第13-14页 |
(四)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1. 研究的重点 | 第14-15页 |
2. 研究的难点 | 第15页 |
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页 |
(五)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一、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必要性 | 第19-23页 |
(一)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 第19页 |
(二)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 第19-20页 |
(三)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 第20-21页 |
(四)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 第21-22页 |
(五)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 第22-23页 |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现实困境及成因分析 | 第23-40页 |
(一)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现实困境 | 第23-31页 |
1. 大学毕业生总体上仍将供大于求 | 第23-24页 |
2. 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突出 | 第24-25页 |
3. 大学生就业预期高,就业观念较为落后 | 第25-27页 |
4. 大学毕业生能力素养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 第27-28页 |
5.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够完善 | 第28-29页 |
6. 用人单位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 | 第29-30页 |
7. 求职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歧视 | 第30-31页 |
(二) 透视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 第31-40页 |
1. 制度因素 | 第31-33页 |
2. 社会因素 | 第33-35页 |
3. 用人单位因素 | 第35-36页 |
4. 学校因素 | 第36-38页 |
5. 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 | 第38-40页 |
三、多管齐下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 第40-53页 |
(一) 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制度与机制 | 第40-42页 |
1. 完善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的制度 | 第40-41页 |
2. 努力健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 第41页 |
3. 全方位构建大学毕业生就业培训教育机制 | 第41-42页 |
4. 进一步健全劳动力流动的市场调节机制 | 第42页 |
(二) 加大宏观调控,规范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 | 第42-46页 |
1. 加大宏观调控与政策引导,加快立法进程 | 第42-44页 |
2.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适当控制高校招生规模 | 第44页 |
3. 培育和规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 第44-45页 |
4. 建立完善的就业网络信息平台,拓宽就业渠道 | 第45-46页 |
(三)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构建公平的竞争机制 | 第46-47页 |
1.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强人才储备,合理使用人才 | 第46页 |
2. 用人单位要积极构建公平的竞争机制,广纳人才 | 第46-47页 |
3. 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培育适合自身需要的人才 | 第47页 |
(四) 高校应努力打造合格人才,完善和开拓就业市场 | 第47-50页 |
1. 加强通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 第47-48页 |
2. 与时俱进,优化专业设置,提高教学水平 | 第48-49页 |
3. 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就业理念 | 第49-50页 |
4. 完善和开拓就业市场 | 第50页 |
(五) 大学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 第50-53页 |
1. 转变就业观念,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 第50-51页 |
2. 掌握择业技巧,提高就业能力 | 第51-52页 |
3.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