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假按揭”与商业银行“假按揭”风险概况 | 第12-22页 |
第一节“假按揭”概述及其表现形式探讨 | 第12-16页 |
一、“假按揭”概述 | 第12-14页 |
二、“假按揭”表现形式 | 第14-16页 |
第二节 商业银行“假按揭”风险概况 | 第16-22页 |
一、“假按揭”风险的不良影响 | 第16-17页 |
二、商业银行“假按揭”风险来源 | 第17-22页 |
第二章 商业银行“假按揭”风险的法律分析 | 第22-29页 |
第一节 从法律角度对“假按揭”风险成因的分析 | 第22-25页 |
一、房贷专门法规的不足 | 第22-23页 |
二、抵押权实现方式的制约 | 第23-24页 |
三、《关于防范“假按揭”个人住房贷款的通知》的瑕疵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假按揭”各方法律责任分析 | 第25-29页 |
一、房产商的法律责任 | 第25-27页 |
二、表面购房人的法律责任 | 第27页 |
三、中介机构及人员的法律责任 | 第27-28页 |
四、银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对“假按揭”风险具体规制措施的探讨 | 第29-34页 |
第一节 监管机构的监管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防范 | 第30-32页 |
一、充分发挥预告登记的作用 | 第30-31页 |
二、做好贷前审查工作、识别“假按揭” | 第31页 |
三、严格落实贷后管理 | 第31页 |
四、完善考核惩处机制 | 第31-32页 |
第三节 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32-34页 |
一、提高贷款专门法规的位阶 | 第32页 |
二、完善贷款法规的内容 | 第32-33页 |
三、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