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概述 | 第14-18页 |
一、影响力的涵义和分类 | 第14-17页 |
(一) 影响力的涵义 | 第14页 |
(二) 影响力的分类 | 第14-17页 |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概念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构成要件 | 第18-31页 |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 | 第18-23页 |
(一) 国家工作人员 | 第19-21页 |
(二) 近亲属 | 第21-22页 |
(三) 其他关系密切的人 | 第22-23页 |
(四) 离职国家工作人员 | 第23页 |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观方面 | 第23-25页 |
(一) 具有影响力的人的故意 | 第24页 |
(二) 请托人的故意 | 第24-25页 |
三、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体 | 第25-26页 |
(一) 学界不同观点 | 第25-26页 |
(二) 笔者观点 | 第26页 |
四、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观方面 | 第26-31页 |
(一)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行为方式 | 第26-29页 |
(二)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对象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国内外相关贿赂罪的比较 | 第31-38页 |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受贿罪 | 第32-33页 |
(一) 主体范围不同 | 第32页 |
(二) 行为方式不同 | 第32-33页 |
(三)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的“影响力”涵义大于受贿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 第33页 |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斡旋受贿罪 | 第33-35页 |
(一) 主体范围不同 | 第34页 |
(二) 行为方式不同 | 第34-35页 |
(三) 罪名与刑罚幅度不同 | 第35页 |
三、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介绍贿赂罪 | 第35-36页 |
(一) 行为方式不同 | 第35-36页 |
(二) 行为目的不同 | 第36页 |
四、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公约》影响力交易罪 | 第36-38页 |
(一) “公职人员”涵义大于“国家工作人员” | 第36-37页 |
(二) 影响力交易罪中的“影响力”涵义大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的“近亲属”或“关系密切”影响力 | 第37页 |
(三) 影响力交易罪中的“不正当好处”范围大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的“财物”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独立成罪的重要性 | 第38-45页 |
一、从利用影响力受贿活动及其危害性看独立成罪的必要性 | 第38-43页 |
(一) 利用影响力受贿活动泛滥,隐蔽性强 | 第38-42页 |
(二) 利用影响力受贿行为危害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 第42-43页 |
二、从国内外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立法看独立成罪的必然性 | 第43-45页 |
(一) 从国内利用影响力受贿行为犯罪化历程看独立成罪的必然性 | 第43-45页 |
(二) 从条约信守原则看独立成罪的必然性 | 第45页 |
第五章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刑事立法完善 | 第45-54页 |
一、近期: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完善 | 第46-50页 |
(一) 现有贿赂犯罪要件的完善 | 第46页 |
(二) “两高”“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完善 | 第46-50页 |
二、远期: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完全确立 | 第50-54页 |
(一) 完全确立之“方向” | 第50-51页 |
(二) 完全确立之“必须”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