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来源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9页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1.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科学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6页 |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6页 |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的理论界说 | 第16-24页 |
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的关联概念 | 第16-19页 |
2.1.1 认同的实质 | 第16-17页 |
2.1.2 国家认同 | 第17页 |
2.1.3 政治认同 | 第17-18页 |
2.1.4 意识形态认同 | 第18-19页 |
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的内容 | 第19-21页 |
2.2.1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的认同 | 第19页 |
2.2.2 对“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认同 | 第19-20页 |
2.2.3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价值的认同 | 第20-21页 |
2.3 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的意义 | 第21-24页 |
2.3.1 有助于巩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 | 第22页 |
2.3.2 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 第22-23页 |
2.3.3 有利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 第23-24页 |
3.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的现实审视 | 第24-32页 |
3.1 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知 | 第24-27页 |
3.1.1 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关注和认知程度 | 第24-26页 |
3.1.2 大学生关注和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渠道 | 第26-27页 |
3.2 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 | 第27-29页 |
3.2.1 对国家的热爱度分析 | 第27页 |
3.2.2 对共产党执政的信任度分析 | 第27-28页 |
3.2.3 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支持度分析 | 第28-29页 |
3.3 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行为认同 | 第29-32页 |
3.3.1 对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感较强 | 第29-30页 |
3.3.2 愿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 第30-32页 |
4.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的问题透视 | 第32-39页 |
4.1 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4.1.1 认知认同不全面 | 第32页 |
4.1.2 价值认同不深刻 | 第32-33页 |
4.1.3 情感认同不稳定 | 第33页 |
4.1.4 认知认同与行为认同脱节 | 第33-34页 |
4.2 原因分析 | 第34-39页 |
4.2.1 宣传教育形式单一限制了认知的深度 | 第34-35页 |
4.2.2 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至上”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 第35-36页 |
4.2.3 复杂多样社会思潮动摇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 第36-37页 |
4.2.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教育不足 | 第37-39页 |
5.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的对策思考 | 第39-50页 |
5.1 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 | 第39-45页 |
5.1.1 做好新思想的理论阐释工作 | 第39-40页 |
5.1.2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 第40-43页 |
5.1.3 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思想宣传教育 | 第43-45页 |
5.2 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的环境 | 第45-47页 |
5.2.1 营造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社会环境 | 第45-46页 |
5.2.2 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 | 第46-47页 |
5.2.3 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 | 第47页 |
5.3 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的长效机制 | 第47-50页 |
5.3.1 构建合理融入机制,使新思想认同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管理全过程.. | 第47-48页 |
5.3.2 构建高校社会贯通机制,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 第48页 |
5.3.3 构建有效激励机制,增强对新思想认同践行的感召力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