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研究 ----以江西高校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绪论第9-16页
    1.1 选题来源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2页
        1.1.1 选题来源第9页
        1.1.2 国内研究现状第9-11页
        1.1.3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1 科学意义第12页
        1.2.2 实践意义第12-13页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1 研究目标第13页
        1.3.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4-16页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4页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4-16页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的理论界说第16-24页
    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的关联概念第16-19页
        2.1.1 认同的实质第16-17页
        2.1.2 国家认同第17页
        2.1.3 政治认同第17-18页
        2.1.4 意识形态认同第18-19页
    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的内容第19-21页
        2.2.1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的认同第19页
        2.2.2 对“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认同第19-20页
        2.2.3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价值的认同第20-21页
    2.3 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的意义第21-24页
        2.3.1 有助于巩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第22页
        2.3.2 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第22-23页
        2.3.3 有利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第23-24页
3.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的现实审视第24-32页
    3.1 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知第24-27页
        3.1.1 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关注和认知程度第24-26页
        3.1.2 大学生关注和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渠道第26-27页
    3.2 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第27-29页
        3.2.1 对国家的热爱度分析第27页
        3.2.2 对共产党执政的信任度分析第27-28页
        3.2.3 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支持度分析第28-29页
    3.3 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行为认同第29-32页
        3.3.1 对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感较强第29-30页
        3.3.2 愿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第30-32页
4.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的问题透视第32-39页
    4.1 存在的问题第32-34页
        4.1.1 认知认同不全面第32页
        4.1.2 价值认同不深刻第32-33页
        4.1.3 情感认同不稳定第33页
        4.1.4 认知认同与行为认同脱节第33-34页
    4.2 原因分析第34-39页
        4.2.1 宣传教育形式单一限制了认知的深度第34-35页
        4.2.2 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至上”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第35-36页
        4.2.3 复杂多样社会思潮动摇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第36-37页
        4.2.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教育不足第37-39页
5.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的对策思考第39-50页
    5.1 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第39-45页
        5.1.1 做好新思想的理论阐释工作第39-40页
        5.1.2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第40-43页
        5.1.3 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思想宣传教育第43-45页
    5.2 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的环境第45-47页
        5.2.1 营造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社会环境第45-46页
        5.2.2 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第46-47页
        5.2.3 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第47页
    5.3 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的长效机制第47-50页
        5.3.1 构建合理融入机制,使新思想认同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第47-48页
        5.3.2 构建高校社会贯通机制,形成协同育人格局第48页
        5.3.3 构建有效激励机制,增强对新思想认同践行的感召力第48-50页
结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附录第54-56页
致谢第56-57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前我国政府信任问题研究
下一篇:美国俄裔俄罗斯问题专家眼中的俄罗斯(200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