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9页 |
引言 | 第19-29页 |
第一章 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形成及基本概念 | 第29-50页 |
第一节 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起源与变迁 | 第29-33页 |
一、被害人的兴盛时期 | 第29页 |
二、被害人被"遗忘"的时期 | 第29-30页 |
三、被害人被重新"发现"和"承认"的时期 | 第30-33页 |
第二节 各国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简介 | 第33-39页 |
一、英国 | 第33-34页 |
二、美国 | 第34-35页 |
三、德国 | 第35-36页 |
四、日本 | 第36-37页 |
五、韩国 | 第37页 |
六、评述 | 第37-39页 |
第三节 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基本概念 | 第39-50页 |
一、犯罪被害人的概念 | 第39-45页 |
二、国家补偿的概念 | 第45-48页 |
三、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的概念 | 第48-50页 |
第二章 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50-91页 |
第一节 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之争 | 第50-58页 |
一、国家责任说 | 第50-52页 |
二、社会福利说 | 第52-54页 |
三、社会保险说 | 第54-56页 |
四、刑事政策说 | 第56-57页 |
五、政治利益说 | 第57页 |
六、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二节 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内生性根据——权利与义务视角下"优位法益多重保护"之论说 | 第58-77页 |
一、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请求权的理论纷争与实践现状 | 第59-63页 |
二、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请求权的宪法学分析 | 第63-69页 |
三、被害人国家补偿请求权的刑法学分析——优位法益之多重保护 | 第69-77页 |
第三节 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外生性根据——风险社会视域中"危险共担"之论说 | 第77-91页 |
一、风险社会中的犯罪被害危险和犯罪被害人 | 第77-82页 |
二、风险社会的"危险共担"——被害人国家补偿的现实选择 | 第82-87页 |
三、被害补偿的"危险共担"与社会保险"危险分散"的区别 | 第87-89页 |
四、本章小结:"优位法益多重保护之危险共担说" | 第89-91页 |
第三章 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性质定位与基本原则 | 第91-103页 |
第一节 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性质与定位 | 第91-100页 |
一、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具有刑事法色彩的新型社会法制度 | 第91-95页 |
二、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一种补充性的法律制度 | 第95-96页 |
三、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刑事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 | 第96-97页 |
四、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不是对被害人的"社会救助" | 第97-100页 |
第二节 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100-103页 |
一、补偿法定原则 | 第100-101页 |
二、补偿必要原则 | 第101-102页 |
三、补偿妥当原则 | 第102页 |
四、补偿及时原则 | 第102-103页 |
第四章 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排除与限制条款之一——被害人可归责事由 | 第103-151页 |
第一节 互动场域中的被害人行为及法律意义 | 第103-109页 |
一、互动场域中的被害人行为——"被害人可归责事由"研究的逻辑起点 | 第103-105页 |
二、作为被害性因素之一的被害人行为 | 第105-106页 |
三、被害人行为在刑法领域中的法律意义 | 第106-107页 |
四、被害人行为在被害补偿法领域中的法律意义 | 第107页 |
五、两大法域中的被害人责任(归责原则)之比较 | 第107-109页 |
第二节 被害人可归责事由立法例之解读与评述 | 第109-116页 |
一、被害人可归责事由之立法概览 | 第109-110页 |
二、对立法例的解读:模式与类型 | 第110-116页 |
第三节 被害人可归责事由的原理及判断标准 | 第116-119页 |
一、被害人可归责事由的判断之一—‘实质性引发" | 第116-118页 |
二、被害人可归责事由的判断之二——对被害后果的发生具有"促成作用" | 第118-119页 |
第四节 被害人可归责事由的类型化研究 | 第119-151页 |
一、被害人行为的差序化类型 | 第119-121页 |
二、被害人行为的差序类型化归责研究 | 第121-147页 |
三、被害人可归责事由的案例综合分析 | 第147-151页 |
第五章 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排除与限制条款之二——被害补偿的妥当性考量 | 第151-163页 |
第一节 被害补偿的妥当性考量之意涵与向度 | 第151-154页 |
一、"一般社会观念"的内涵 | 第151-152页 |
二、妥当性考量的意涵与向度 | 第152-154页 |
第二节 妥当性考量的特殊事由 | 第154-163页 |
一、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存在一定身份关系 | 第155-160页 |
二、其他特殊情况 | 第160-163页 |
第六章 我国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立法路径探索 | 第163-182页 |
第一节 我国地方性被害人救助的实践与立法评述 | 第163-170页 |
一、我国地方性被害人救助的实践评述 | 第164-165页 |
二、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地方性立法评述 | 第165-169页 |
三、经验与问题 | 第169-170页 |
第二节 我国犯罪被害人救济立法的可行路径——由"救助"过渡至"补偿" | 第170-179页 |
一、观点聚讼及评述 | 第170-172页 |
二、可行路径:由"救助"过渡至"补偿" | 第172-178页 |
二、我国犯罪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粗略构想 | 第178-179页 |
第四节 我国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立法的必然性和现实性 | 第179-182页 |
一、犯罪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必然存在的缺陷——补偿立法的必然性 | 第179-181页 |
二、我国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立法的现实性之展望 | 第181-182页 |
第七章 我国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立法设计 | 第182-217页 |
第一节 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法的基本原则 | 第182页 |
第二节 补偿经费的来源与监管 | 第182-186页 |
第三节 补偿范围 | 第186-197页 |
一、补偿范围划定之基准 | 第186-189页 |
二、被害补偿范围的具体问题 | 第189-197页 |
第四节 补偿对象 | 第197-199页 |
一、遗属范围的划定 | 第197-198页 |
二、遗属补偿的序位 | 第198-199页 |
第五节 补偿的排除与限制条款 | 第199-200页 |
一、关于"被害人可归责事由"的规定 | 第199页 |
二、关于"妥当性考量"的规定 | 第199页 |
三、例外规定 | 第199-200页 |
四、其他绝对排除补偿情形之规定 | 第200页 |
第六节 补偿金的若干问题 | 第200-209页 |
一、补偿金的项目 | 第200-201页 |
二、补偿金的额度 | 第201-202页 |
三、补偿金的给付方式 | 第202-203页 |
四、预付补偿金 | 第203页 |
五、与其他支付之关系 | 第203-208页 |
六、受领补偿金权利之保护 | 第208-209页 |
第七节 国家补偿机构的设置与权限 | 第209-214页 |
一、补偿机构之设置 | 第209-212页 |
二、补偿机构之权限 | 第212-214页 |
第八节 补偿程序 | 第214-217页 |
一、补偿申请 | 第214-215页 |
二、补偿审理 | 第215页 |
三、补偿决定 | 第215-216页 |
四、不服补偿决定之救济 | 第216-217页 |
结语 | 第217-219页 |
致谢 | 第219-2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20-22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2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