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一个实例 | 第11-12页 |
二、法律的导引——立法中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 | 第12-13页 |
三、本文的观点与写作思路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一个法律问题的追问 | 第14-21页 |
第一节 公共利益的概述 | 第14-17页 |
一、“公共”和“利益” | 第14-15页 |
二、公共利益概念的表述 | 第15-17页 |
第二节 私人利益的概述 | 第17-18页 |
一、私人利益的概念 | 第17页 |
二、私人利益的特征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立法过程中的利益衡量论 | 第18-21页 |
一、立法方法论 | 第18-19页 |
二、利益表达与利益整合的统一 | 第19-20页 |
三、与司法中利益衡量的区别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立法中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价值取向研究 | 第21-28页 |
第一节 自由主义角度下的私人利益至上论 | 第21-23页 |
一、私人利益至上论的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二、私人利益至上论的“独立”性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社群主义角度下的公共利益至上论 | 第23-25页 |
一、公共利益至上论的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二、公共利益至上论的“虚幻”性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对立统一关系 | 第25-28页 |
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对立性 | 第26页 |
二、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统一性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对我国立法中公私利益失衡原因的审视 | 第28-33页 |
第一节 宏观层面上的原因审视 | 第28-30页 |
一、公共利益至上观的文化影响 | 第28-29页 |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导致 | 第29页 |
三、政府“角色错位”的必然结果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微观层面上的原因分析 | 第30-33页 |
一、立法中的私人利益表达不足 | 第30-31页 |
二、立法条款模糊不清 | 第31-32页 |
三、立法权缺乏有效监督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关于完善我国立法中公私利益平衡制度的几点构想 | 第33-45页 |
第一节 拓宽利益表达渠道,完善公众参与立法制度 | 第33-36页 |
一、网络立法听证制度 | 第34-35页 |
二、立法游说制度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揭开“合理性面纱”,明确应急征用补偿细则 | 第36-40页 |
一、揭开“合理性面纱”的必要性 | 第37-38页 |
二、揭开应急征用补偿的“合理性面纱” | 第38-39页 |
三、补充应急征用补偿细则的可行性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增加司法救济条款,完善应急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制度 | 第40-45页 |
一、增加司法救济条款 | 第40-42页 |
二、完善我国应急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