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劳务派遣的三方法律关系分析 | 第13-17页 |
第一节 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劳务派遣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14页 |
第三节 用工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14-17页 |
一、一重劳动关系学说 | 第14-15页 |
二、一重劳动关系双层运行学说 | 第15-16页 |
三、双重劳动关系学说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我国劳务派遣现行劳动关系框架 | 第17-22页 |
第一节 立法中出现两种学说兼顾的原因 | 第18页 |
第二节 法律冲突和法律真空 | 第18-22页 |
一、工资支付的责任义务重叠 | 第18-19页 |
二、同工同酬的规定得不到保障 | 第19-20页 |
三、“三性”要求被架空 | 第20-21页 |
四、退回机制的滥用和撤回机制的缺位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现行劳动关系框架的成因 | 第22-31页 |
第一节 劳务派遣的发展态势对我国立法的影响 | 第22-24页 |
一、当前我国劳务派遣市场的规模 | 第22页 |
二、上海劳务派遣的基本情况 | 第22-24页 |
三、我国劳务派遣的政策导向 | 第24页 |
第二节 国外法律规范及国内地方规定对我国立法的影响 | 第24-28页 |
一、国外法律规范 | 第24-26页 |
二、国内地方规定 | 第26-28页 |
第三节 劳务派遣的存废之争 | 第28-30页 |
一、学术界的分歧 | 第28-29页 |
二、立法中的兼顾 | 第29-30页 |
第四节 笔者观点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双重劳动关系框架下的雇主责任承担 | 第31-37页 |
第一节 劳务派遣中雇主责任承担的价值取向 | 第31-33页 |
一、保障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 第31-32页 |
二、平衡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之间的利益 | 第32-33页 |
三、维护劳务派遣市场的良好秩序 | 第33页 |
第二节 双重劳动关系框架下的雇主责任分配 | 第33-37页 |
一、劳务派遣单位的责任 | 第33-34页 |
(一) 依现行法律须承担的责任 | 第34页 |
(二) 建议承担的责任 | 第34页 |
二、用工单位的责任 | 第34-35页 |
(一) 依现行法律须承担的责任 | 第34-35页 |
(二) 建议承担的责任 | 第35页 |
三、可以通过约定确定的责任 | 第35-37页 |
(一) 劳务派遣协议中可以约定的责任 | 第35-36页 |
(二) 劳动合同中可以约定的责任 | 第36-37页 |
(三) 劳务协议中可以约定的责任 | 第37页 |
第五章 劳务派遣典型案例分析 | 第37-41页 |
第一节 肯德基案 | 第37-39页 |
第二节 家乐福案 | 第39-41页 |
第六章 现行劳动关系框架下的雇主责任承担 | 第41-44页 |
第一节 行政责任 | 第41页 |
第二节 民事责任 | 第41-43页 |
一、民事责任承担主体的确定 | 第42页 |
二、连带责任的规定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刑事责任 | 第43-44页 |
第七章 现行法律规范下的对策与建议 | 第44-49页 |
第一节 加强劳务派遣单位的责任承担能力 | 第44-46页 |
一、守住注册资本底线 | 第44-45页 |
二、统一和规范设立程序 | 第45页 |
三、建立保证金制度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完善用工单位的内部管理 | 第46-47页 |
一、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 | 第47页 |
二、建立必要的激励和培训机制 | 第47页 |
第三节 加强行政监管 | 第47-49页 |
一、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力度 | 第47-48页 |
二、建立劳务派遣市场管理制度 | 第48页 |
三、建立劳务派遣从业人员职业管理制度 | 第48页 |
四、引导劳务派遣行业自律 | 第48-49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