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护理学论文

济钢医院护士职业倦怠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21页
   ·研究意义第14-17页
     ·选题背景第14-15页
     ·研究目的第15页
     ·研究意义第15-17页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17-18页
     ·研究方法第17页
     ·创新点第17-18页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第18-21页
     ·研究思路第18-19页
     ·论文框架第19-21页
第2章 理论综述第21-38页
   ·相关概念界定第21-27页
     ·职业倦怠概念的界定第21-23页
     ·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区别第23-25页
     ·职业倦怠的属性、特点和后果第25-27页
   ·职业倦怠研究的基础理论第27-29页
     ·Maslach的三维度理论第27-28页
     ·工作需求——资源理论第28页
     ·生态学模式理论第28-29页
   ·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第29-30页
     ·国外研究进展第29页
     ·国内研究情况第29-30页
   ·职业倦怠的测量与诊断第30-32页
     ·职业倦怠测量工具第30-32页
     ·职业倦怠的诊断第32页
   ·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第32-38页
     ·个体因素第32-34页
     ·职业因素第34-36页
     ·组织因素第36-38页
第3章 研究设计和调查第38-45页
   ·调查对象概述第38-40页
     ·济钢医院概况第38-39页
     ·济钢医院护理工作现状第39页
     ·护士职业倦怠的表现第39-40页
   ·研究设计第40-41页
     ·基本假设第40页
     ·研究程序第40-41页
   ·实施调查第41-43页
     ·专题访谈第41-42页
     ·调查量表第42-43页
   ·资料采集与数据录入第43-45页
     ·问卷发放情况第43页
     ·问卷回收及样本分布情况第43-45页
第4章 结果与讨论第45-67页
   ·工作压力情况分析第45-47页
   ·职业倦怠工作情况分析第47-62页
     ·职业倦怠的基本情况统计第47-49页
     ·方差分析第49-58页
     ·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第58-59页
     ·回归分析第59-62页
   ·讨论第62-67页
     ·护士的工作压力情况第62-63页
     ·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第63-67页
第5章 结论与建议第67-76页
   ·主要结论第67页
   ·干预措施第67-74页
     ·个体层面第67-71页
     ·组织层面的干预第71-74页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第74-76页
     ·研究局限第74-75页
     ·未来展望第75-76页
附表第76-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致谢第83-84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胎儿基底核区发育的高场强MRI研究
下一篇:面积与距离因素在界面色彩感知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