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目录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 ·水体富营养化与水华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 ·水体富营养化与水华简介 | 第13-14页 |
|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研究 | 第14页 |
| ·水华预警研究 | 第14-15页 |
| ·人工神经网络在水体富营养化评价和水华预警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 ·城市景观水体与富营养化 | 第17-20页 |
| ·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 | 第17-18页 |
| ·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 | 第18-19页 |
| ·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 第19-20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0页 |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目的、意义 | 第20-23页 |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23-32页 |
| ·富营养化评价 | 第23-28页 |
| ·材料来源 | 第23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3-28页 |
| ·水华预警 | 第28-32页 |
| ·材料来源 | 第28-31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评价 | 第32-53页 |
| ·城市景观水体水质基础分析 | 第32-35页 |
| ·评价因子的选择 | 第33-34页 |
| ·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34-35页 |
| ·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5-38页 |
| ·模型结构的确定 | 第35页 |
| ·学习样本的生成 | 第35-36页 |
| ·其他参数设定 | 第36页 |
|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 ·模型训练和测试 | 第36-37页 |
| ·营养等级的划分 | 第37-38页 |
| ·模型应用 | 第38-41页 |
| ·模型评价结果 | 第38-40页 |
| ·模型评价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 ·模型检验 | 第41-47页 |
| ·其他方法评价 | 第41-45页 |
| ·各方法评价结果对比 | 第45-47页 |
| ·讨论 | 第47-51页 |
| ·评价体系的合理性 | 第47-50页 |
| ·评价模型的可靠性 | 第50-51页 |
| ·评价模型的优越性 | 第51页 |
| ·小结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城市景观水体水华预警研究 | 第53-68页 |
| ·关键作用因子对比分析 | 第53-57页 |
| ·叶绿素a | 第53-54页 |
| ·透明度 | 第54-55页 |
| ·总氮 | 第55页 |
| ·总磷 | 第55-56页 |
| ·高锰酸盐指数 | 第56-57页 |
| ·其他指标对比分析 | 第57页 |
| ·藻类细胞密度分析 | 第57-58页 |
| ·水体营养状况对比分析 | 第58-59页 |
| ·预警线划分 | 第59-60页 |
| ·预警监测指标 | 第60页 |
| ·讨论 | 第60-66页 |
| ·预警可能性分析 | 第60-61页 |
| ·预警指标探讨 | 第61-65页 |
| ·预警模式探讨 | 第65-66页 |
| ·小结 | 第66-68页 |
| 第五章 总结 | 第68-71页 |
| ·结论 | 第68-70页 |
| ·富营养化评价 | 第68页 |
| ·水华预警 | 第68-70页 |
| ·展望 | 第70-71页 |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1-72页 |
| 附录2 浮游植物名录 | 第7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 后记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