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活性低温钒催化剂的研制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前言 | 第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8页 |
·硫酸工业催化剂发展概况 | 第12-16页 |
·低温型钒催化剂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熔盐组分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 第17-20页 |
·V_2O_5含量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 第17页 |
·碱金属元素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 第17-20页 |
·载体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 第20-22页 |
·超声波在催化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超声效应 | 第22页 |
·超声波在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等离子体在催化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等离子体特性 | 第23页 |
·等离子体在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分形在多相催化剂中的应用 | 第24-29页 |
·催化剂表面与分形 | 第25-26页 |
·催化剂表面上的吸附 | 第25页 |
·催化剂表面上的反应 | 第25-26页 |
·催化剂的制备与分形 | 第26页 |
·多相催化中分形维数的测定方法 | 第26-28页 |
·吸附法 | 第26-27页 |
·图象法 | 第27-28页 |
·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28-29页 |
·SO_2催化氧化反应机理及其动力学研究进展 | 第29-35页 |
·钒催化剂的低温失活 | 第29-31页 |
·SO_2催化氧化反应机理与本征动力学 | 第31-34页 |
·SO_2催化氧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 第34-35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35-38页 |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研究意义 | 第36-38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 | 第38-47页 |
·实验原料 | 第38-39页 |
·精制硅藻土 | 第38页 |
·粗液 | 第38-39页 |
·硫磺 | 第39页 |
·其它化学试剂 | 第39页 |
·催化剂配比的确定 | 第39页 |
·催化剂制备工艺与设备 | 第39-41页 |
·制备工艺 | 第39-41页 |
·主要设备 | 第41页 |
·催化剂活性检测 | 第41-43页 |
·检测装置 | 第41-43页 |
·检测步骤 | 第43页 |
·活性计算 | 第43页 |
·SO_2浓度分析 | 第43-45页 |
·SO_2浓度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SO_2浓度分析装置 | 第44页 |
·SO_2浓度分析所需试剂的配制 | 第44-45页 |
·I_2标准液的配制 | 第45页 |
·I_2标准液的标定 | 第45页 |
·淀粉指示液的配制 | 第45页 |
·其它气体组分浓度的计算 | 第45-46页 |
·粗液与精液的成分分析 | 第46页 |
·催化剂颗粒的强度检测 | 第46页 |
·催化剂的差热分析 | 第46页 |
·硅藻土和催化剂的形态与结构测定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助催化剂对低温型钒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 第47-57页 |
·粗液取代钾盐的催化剂低温活性 | 第47-48页 |
·碱金属元素的协同催化效应 | 第48-52页 |
·钠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铯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 第49页 |
·铷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锂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 第50-52页 |
·粗液的精制 | 第52-54页 |
·熔盐量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催化剂的最佳配比及其低温活性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外场在高活性低温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 | 第57-66页 |
·超声效应在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 | 第57-61页 |
·研究方法 | 第57页 |
·催化剂制备 | 第57-58页 |
·超声波作用结果与讨论 | 第58-61页 |
·超声处理时间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 第58页 |
·超声功率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物料温度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物料含水量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超声波作用机理分析 | 第61页 |
·催化剂低温活性之比较 | 第61页 |
·等离子体在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 | 第61-65页 |
·催化剂制备 | 第61-63页 |
·等离子体快速活化结果与讨论 | 第63页 |
·放电功率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 第63页 |
·时间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 第63页 |
·制备方法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催化剂物性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66-74页 |
·抗压强度 | 第66页 |
·扫描电镜 | 第66-67页 |
·差热分析 | 第67-72页 |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72-74页 |
第六章 催化剂表面分形维数与催化性能 | 第74-78页 |
·催化剂表面分形维数的实验测定 | 第74页 |
·催化剂表面的自相似性 | 第74页 |
·催化剂表面分形维数与催化剂性能之间的关系 | 第74-77页 |
·制备方法对分形维数的影响 | 第74-76页 |
·分形维数与低温活性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七章 SO_2氧化反应本征动力学研究 | 第78-91页 |
·动力学机理模型的推导 | 第78-80页 |
·本征动力学实验 | 第80-83页 |
·反应器的选择 | 第80-81页 |
·实验装置和流程 | 第81-82页 |
·外扩散影响的消除 | 第82页 |
·内扩散影响的消除 | 第82-83页 |
·实验条件 | 第83页 |
·实验结果 | 第83页 |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第83-88页 |
·竞争模型的选择 | 第83-86页 |
·目标函数的确定 | 第86页 |
·Powell法非线性拟合 | 第86-88页 |
·优化模型的检验 | 第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1页 |
第八章 SO_2氧化反应宏观动力学研究 | 第91-106页 |
·SO_2催化氧化反应的宏观过程 | 第91-92页 |
·催化剂内表面利用率的计算 | 第92-96页 |
·多孔介质中组分的有效扩散系数 | 第92-93页 |
·催化剂颗粒内部的物料衡算方程 | 第93-96页 |
·内表面利用率的数值解法 | 第96页 |
·宏观动力学方程的数学推导 | 第96-99页 |
·宏观动力学实验 | 第99-100页 |
·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99-100页 |
·实验流程 | 第99-100页 |
·外扩散影响的消除 | 第100页 |
·实验方案设计及实验数据 | 第100页 |
·实验数据处理 | 第100-102页 |
·宏观动力学方程简易式的确立 | 第102-103页 |
·宏观动力学模型的误差分析 | 第103-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106-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4页 |
附录1 SO_2氧化反应本征动力学参数拟合主程序 | 第114-117页 |
附录2 博士期间的论文、奖励及主持的科研项目 | 第117-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