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组成、结构及其收缩与补偿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8页
1、 绪论第8-20页
 1.1 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概述第8-13页
  1.1.1 水泥混凝土是全世界最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第8-10页
  1.1.2 混凝土的发展——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出现第10-11页
  1.1.3 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第11-13页
  1.1.4 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重要建筑材料第13页
 1.2 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研究开发现状第13-14页
 1.3 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4-15页
 1.4 研究水泥混凝土组成与结构常用的测试第15-16页
 1.5 本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第16-19页
  1.5.1 本研究的对象第16-18页
  1.5.2 本研究的内容第18-19页
 1.6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2、 试验原材料第20-22页
3、 超高强度性能硬化水泥浆体的组成和形貌第22-49页
 3.1 超高强高性能硬化水泥浆体的水化第22-29页
  3.1.1 水胶比的影响第22-25页
  3.1.2 超细矿物掺和料的影响第25-29页
  3.1.3 高效减水齐U对水化的影响第29页
 3.2 超高强高性能水泥浆体及混凝土的制备第29-32页
  3.2.1 超高强高性能水泥浆体的制备第29-32页
  3.2.2 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第32页
 3.3 超高强高性能硬化水泥浆体的X衍射结果第32-43页
 3.4 扫描电镜下超高强高性能硬化水泥浆体的形貌第43-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4、 超高强高性能硬化水泥浆体的孔结构第49-69页
 4.1 孔结构和材料性能的关系第49-51页
  4.1.1 孔结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第49-51页
  4.1.2 孔结构对混凝土渗透性的影响第51页
 4.2 水泥混凝土中的孔第51-52页
 4.3 孔的分类与测试方法第52-55页
 4.4 汞压力测孔原理第55-56页
 4.5 氮吸附法测比表面积和孔径的原理第56-58页
 4.6 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孔结构第58-68页
  4.6.1 试样的制备第58-59页
  4.6.2 压汞仪测定的结果第59-61页
  4.6.3 氮吸附法测得的结果第61-68页
 4.7 本章小结第68-69页
5、 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过渡区结构第69-87页
 5.1 界面过渡区概述第69页
 5.2 过渡区的理论模型第69-73页
 5.3 过渡区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第73-74页
 5.4 影响界面过渡区厚度和性质的因素第74-77页
 5.5 研究过渡区结构的常用方法第77页
 5.6 显微硬度的基本原理第77-78页
 5.7 显微硬度法测得的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界面过渡区结果第78-81页
  5.7.1 试样的制备第78页
  5.7.2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78-81页
 5.8 扫描电镜观察到的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界面结构第81-85页
 5.9 本章小结第85-87页
6、 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及其补偿第87-107页
 6.1 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第87页
 6.2 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补偿收缩的重要性第87-88页
 6.3 补偿收缩常用的方法第88-90页
 6.4 膨胀剂的作用机理第90-92页
 6.5 超高强补偿收缩混凝土的配制第92-93页
 6.6 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干缩第93-97页
  6.6.1 水胶比对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干缩的影响第95-96页
  6.6.2 膨胀剂对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干缩的影响第96-97页
 6.7 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化学收缩第97-98页
 6.8 标准养护条件下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第98-99页
 6.9 水养护条件下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膨胀第99-100页
 6.10 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补偿第100-103页
  6.10.1 限制变形第101-102页
  6.10.2 自由变形第102-103页
 6.11 不同养护条件下掺膨胀剂超高强混凝土的变形第103-104页
 6.12 膨胀剂对超高强混凝土长期强度的影响第104-105页
 6.13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7、 结论第107-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5页
附图第115-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区管理社会化--从权力基础到参与途径
下一篇:职业女性生涯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