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铣赋话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4页 |
(一) 浦铣其人及其著述 | 第7-9页 |
1、浦铣生平及其著述 | 第7-8页 |
2、浦铣的《历代赋话》及《复小斋赋话》 | 第8-9页 |
(二) 浦铣赋话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三) 本文研究思路、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2、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3页 |
3、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浦铣赋话的史料价值 | 第14-24页 |
(一) 赋家生平资料及赋作的辑录与考辨 | 第15-17页 |
(二) 试赋概况 | 第17-21页 |
(三) 赋坛掌故 | 第21-24页 |
二、浦铣赋话的理论价值 | 第24-40页 |
(一) 赋作功用论 | 第24-28页 |
1、讽谏颂扬 | 第24-25页 |
2、述志抒情 | 第25-26页 |
3、社交娱乐 | 第26-27页 |
4、记事传世 | 第27-28页 |
(二) 赋体源流论 | 第28-33页 |
1、赋的起源 | 第28-30页 |
2、赋体流变 | 第30-33页 |
(三) 赋体创作论 | 第33-40页 |
1、师古而不泥古 | 第33-34页 |
2、文以有情为贵 | 第34-35页 |
3、赋作风格 | 第35-36页 |
4、作赋技巧 | 第36-40页 |
三、赋家赋作批评考论 | 第40-48页 |
(一) 杜甫 | 第40-42页 |
(二) 元白 | 第42-43页 |
(三) 黄滔、王棨 | 第43-44页 |
(四) 苏轼 | 第44-46页 |
(五) 王祎 | 第46-48页 |
余论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1、著作 | 第51-53页 |
2、期刊论文 | 第53-55页 |
3、博士、硕士论文 | 第55页 |
4、报刊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