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原油泄漏的化学指纹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9页 |
| ·海上溢油的原因 | 第11页 |
| ·国内外海上溢油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 ·海上溢油的危害 | 第12-14页 |
| ·对海洋生物的危害 | 第13页 |
| ·对旅游业及其岸线工业的影响 | 第13-14页 |
|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14页 |
| ·海上溢油变化机制 | 第14-16页 |
| ·蒸发 | 第14-15页 |
| ·乳化 | 第15页 |
| ·生物降解 | 第15页 |
| ·光化学氧化 | 第15-16页 |
| ·海上溢油鉴别方略 | 第16-17页 |
| ·海上溢油鉴别的可行性 | 第16页 |
| ·影响溢油鉴别的因素 | 第16页 |
| ·海上溢油鉴别策略 | 第16-17页 |
| ·国内外溢油化学指纹鉴别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7-18页 |
| ·国外溢油化学指纹鉴别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7-18页 |
| ·国内溢油化学指纹鉴别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8页 |
| ·"油指纹"特征参数的选定 | 第18-23页 |
| ·正构烷烃、姥鲛烷(Pr)、植烷(Ph)等 | 第19-20页 |
| ·有机硫 | 第20页 |
| ·碳、氢、氧和氮的稳定同位素 | 第20-21页 |
| ·多环芳香烃(PAHs) | 第21-22页 |
| ·卟啉 | 第22-23页 |
| ·镍钒比(Ni/V) | 第23页 |
| ·化学指纹特征的分析方法 | 第23-27页 |
| ·气相色谱法(GC) | 第23-24页 |
| ·同位素比质谱法(IRMS) | 第24-25页 |
| ·荧光分光光度法 | 第25-26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26页 |
|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 第26-27页 |
|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7-29页 |
|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 第2章 原油中碳氢化合物特性的分析 | 第29-63页 |
| ·实验部分 | 第29-37页 |
| ·实验材料 | 第29-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 ·定性与定量依据 | 第34-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61页 |
| ·层析柱固定相的选择 | 第37-38页 |
| ·溶剂的选择 | 第38-40页 |
| ·原油中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 第40-43页 |
| ·风化对正构烷烃含量的影响 | 第43-50页 |
| ·不同气相色谱仪器的对比试验 | 第50-55页 |
| ·多环芳烃特征参数的分析 | 第55-57页 |
| ·碳的稳定同位素比的分析 | 第57-61页 |
| ·小结 | 第61-63页 |
| 第3章 石油卟啉用于化学指纹的探讨 | 第63-67页 |
| ·实验部分 | 第63-64页 |
| ·实验材料 | 第63-64页 |
| ·实验方法 | 第64页 |
| ·定性与定量依据 | 第6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4-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第4章 原油中金属元素用于化学指纹的探讨 | 第67-73页 |
| ·实验部分 | 第67-70页 |
| ·实验材料 | 第67-68页 |
| ·实验方法 | 第68-69页 |
| ·定量依据 | 第69-7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0-72页 |
| ·小结 | 第72-73页 |
| 第5章 结果与展望 | 第73-74页 |
| ·主要结论 | 第73页 |
| ·后续研究与展望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研究生履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