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线故障定位的区间算法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序 | 第9-13页 |
| 1 绪论 | 第13-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6页 |
| ·故障定位的作用及意义 | 第14-15页 |
| ·故障定位的新要求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人工寻找法 | 第16页 |
| ·远动监控法 | 第16页 |
| ·阻抗法与故障分析法 | 第16-18页 |
| ·行波法 | 第18-19页 |
| ·智能化定位方法 | 第19-20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研究方法以及意义 | 第20-22页 |
| 2 故障定位的区间模型 | 第22-51页 |
| ·常规定位算法的适应性分析 | 第22-34页 |
| ·阻抗法误差分析 | 第22-25页 |
| ·行波法误差分析 | 第25-33页 |
| ·两种算法的适应性比较 | 第33-34页 |
| ·故障的区间定位模型 | 第34-38页 |
| ·瞬时故障处理方法 | 第34-35页 |
| ·区间定位策略分析 | 第35-37页 |
| ·单端区间定位模式 | 第37-38页 |
| ·区间模型中分支负荷的处理 | 第38-50页 |
| ·考虑分支负荷影响的集中参数修正模型 | 第38-47页 |
| ·考虑分支负荷影响的分布参数修正模型 | 第47-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3 区间定位算法 | 第51-71页 |
| ·区间数学 | 第51-54页 |
| ·区间数的基本概念 | 第51-52页 |
| ·区间运算及代数性质 | 第52-54页 |
| ·故障定位的区间算法 | 第54-60页 |
| ·集中参数模型的区间算法 | 第54-58页 |
| ·分布参数区间算法 | 第58-60页 |
| ·区间搜索算法 | 第60-67页 |
| ·区间扩展 | 第61-62页 |
| ·区间运算搜索算法 | 第62-67页 |
| ·仿真分析 | 第67-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4 多判据信息融合算法 | 第71-89页 |
| ·数据融合 | 第71-72页 |
| ·证据理论 | 第72-75页 |
| ·D-S证据理论基础 | 第72-73页 |
| ·D-S证据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73-75页 |
| ·故障分段区间识别的证据推理模型 | 第75-86页 |
| ·识别框架的构造 | 第75-76页 |
| ·基本可信度分配函数的构造 | 第76-83页 |
| ·证据合成规则 | 第83-86页 |
| ·判决规则 | 第86页 |
| ·数值分析 | 第86-87页 |
| ·小结 | 第87-89页 |
| 5 边界故障识别方法 | 第89-105页 |
| ·边界区间故障识别模型 | 第89-90页 |
| ·模糊支持向量机分类原理 | 第90-97页 |
| ·最大间隔分类器 | 第90-92页 |
| ·软间隔优化 | 第92-93页 |
| ·模糊支持向量机算法 | 第93-97页 |
| ·数据精简 | 第97-98页 |
| ·分类模型构造 | 第98-103页 |
| ·建立训练样本集 | 第98页 |
| ·FSVM学习阶段 | 第98-100页 |
| ·FSVM输出识别阶段 | 第100页 |
| ·仿真分析 | 第100-103页 |
| ·故障处理工作时序 | 第103-104页 |
| ·小结 | 第104-105页 |
| 6 检测装置设计与现场试验 | 第105-113页 |
| ·故障诊断装置 | 第105-107页 |
| ·故障诊断的程序设计 | 第107-109页 |
| ·模拟试验 | 第109-112页 |
| ·小结 | 第112-113页 |
| 7 结论 | 第113-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24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4-126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