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21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 ·数学学困生的界定及研究概况 | 第12-18页 |
| ·核心名词的界定 | 第12-13页 |
| ·国内学困生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外学困生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 第18页 |
| ·研究方案的设计 | 第18-20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8-19页 |
| ·研究的思路 | 第19-20页 |
| ·论文的结构 | 第20-21页 |
| 第2章 高中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的调查和分析 | 第21-33页 |
| ·调查对象与方法 | 第21-22页 |
| ·调查对象 | 第21页 |
| ·调查方法 | 第21-22页 |
| ·调查结果 | 第22-28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2页 |
| ·调查统计结果 | 第22-26页 |
| ·数困生与数优生非智力因素的对比分析 | 第26-28页 |
| ·非智力因素数困生成因的进一步分析 | 第28-32页 |
| ·数困生个体的内部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 ·数困生个体的外部原因分析 | 第30-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3章 数学学困生转化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33-54页 |
| ·数学学困生转化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33-39页 |
| ·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学习困难观 | 第33页 |
|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的归因理论 | 第33-35页 |
| ·俄罗斯教育学者巴班斯基提出的同心圆理论 | 第35-36页 |
|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 第36-37页 |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37页 |
| ·休金娜的兴趣研究 | 第37-39页 |
| ·促进高中数学学困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教育对策 | 第39-53页 |
| ·高中数学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相关概念 | 第39-40页 |
| ·促进高中数学学困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教育对策 | 第40-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4章 转化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案例研究 | 第54-74页 |
| ·转化高中数学学困生的个案研究 | 第54-64页 |
| ·实施爱的教育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案例与分析 | 第54-56页 |
| ·实施情感教育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案例与分析 | 第56-60页 |
| ·培养数学学困生数学学习毅力与自律意识的案例与分析 | 第60-61页 |
| ·针对数学学困生不同情况分层施教的案例与分析 | 第61-64页 |
| ·以数困生为主体,全方位参与探究的教学案例与分析 | 第64-72页 |
|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 | 第65-71页 |
| ·抛物线的概念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 | 第71-72页 |
| ·小结 | 第72-74页 |
| 第5章 结论和启示 | 第74-77页 |
| ·研究的结论和启示 | 第74-75页 |
|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75-76页 |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75-76页 |
|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76页 |
| ·小结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 附录 | 第79-8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