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陆核古老地壳及其深熔产物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7页 |
·研究背景 | 第13-20页 |
·陆壳的形成与再造 | 第13-14页 |
·Ⅰ型花岗岩的成因机制 | 第14-17页 |
·华南新元古代岩浆岩的构造背景 | 第17-19页 |
·华南新元古代岩浆岩成因研究中的存在问题 | 第19-20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0-21页 |
·工作量小结 | 第21-27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7-34页 |
·崆岭杂岩 | 第28-30页 |
·黄陵花岗岩基 | 第30-32页 |
·莲沱组砂岩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 第34-39页 |
·单矿物氧同位素分析 | 第34-35页 |
·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 第35页 |
·锆石内部结构分析 | 第35-36页 |
·锆石U-Pb定年 | 第36页 |
·全岩Rb-Sr和Sm-Nd同位素分析 | 第36-37页 |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崆岭杂岩:扬子克拉通的形成与演化 | 第39-93页 |
·引言 | 第39-40页 |
·样品描述 | 第40-42页 |
·基底岩石 | 第40-41页 |
·表壳岩石和镁铁质岩石 | 第41-42页 |
·锆石U-Pb年龄 | 第42-50页 |
·基底岩石 | 第42-47页 |
·变泥质岩和斜长角闪岩 | 第47-50页 |
·主微量元素 | 第50-54页 |
·氧同位素 | 第54页 |
·锆石Lu-Hf同位素 | 第54-61页 |
·基底岩石:混合岩,片麻岩和花岗岩 | 第55-61页 |
·变泥质岩和斜长角闪岩 | 第61页 |
·全岩Sr-Nd同位素 | 第61-62页 |
·讨论 | 第62-69页 |
·对扬子陆块基底的新认识 | 第62-64页 |
·锆石Lu-Hf同位素体系的变质效应 | 第64-67页 |
·古元古代再造事件在华南的广泛存在 | 第67-69页 |
·小结 | 第69-93页 |
第五章 晓峰岩墙成因:太古代岩石圈的新元古代再造 | 第93-129页 |
·引言 | 第93页 |
·地质背景和样品描述 | 第93-95页 |
·锆石U-Pb年龄 | 第95-98页 |
·主微量元素 | 第98-103页 |
·矿物氧同位素 | 第103-105页 |
·全岩Sr-Nd同位素 | 第105-106页 |
·锆石Lu-Hf同位素 | 第106-108页 |
·讨论 | 第108-117页 |
·晓峰岩套的侵位年龄 | 第108-109页 |
·晓峰花岗岩与岩墙之间的成因关系 | 第109-112页 |
·晓峰岩套的成因模型 | 第112-117页 |
·小结 | 第117-129页 |
第六章 黄陵花岗岩基成因:对TTG岩石成因的制约 | 第129-178页 |
·引言 | 第129-131页 |
·地质背景和样品描述 | 第131页 |
·锆石U-Pb年龄 | 第131-136页 |
·黄陵庙岩套 | 第131-134页 |
·三斗坪岩套 | 第134-136页 |
·大老岭岩套 | 第136页 |
·主微量元素 | 第136-143页 |
·氧同位素 | 第143-144页 |
·锆石Lu-Hf同位素 | 第144-149页 |
·黄陵庙岩套 | 第144-148页 |
·三斗坪岩套 | 第148-149页 |
·大老岭岩套 | 第149页 |
·锆石Hf同位素小结 | 第149页 |
·全岩Sm-Nd同位素 | 第149-150页 |
·讨论 | 第150-159页 |
·黄陵岩基的年代学框架 | 第150-152页 |
·黄陵花岗岩基的成因模型 | 第152-157页 |
·对TTG岩石和Ⅰ型花岗岩的普遍意义 | 第157-159页 |
·小结 | 第159-178页 |
第七章 莲沱砂岩:华南最古老的碎屑锆石 | 第178-201页 |
·引言 | 第178页 |
·地质背景和样品描述 | 第178-180页 |
·分析结果 | 第180-189页 |
·>3.0Ga的锆石 | 第181-184页 |
·~2.95Ga的颗粒 | 第184页 |
·~1.95Ga的颗粒 | 第184-188页 |
·820-750Ma的颗粒 | 第188-189页 |
·讨论 | 第189-193页 |
·华南3.8Ga地壳残片的存在 | 第189-191页 |
·3.2-3.6Ga的地壳生长 | 第191-192页 |
·大陆地壳的幕式再造 | 第192页 |
·新元古代中期地壳快速再循环 | 第192-193页 |
·小结 | 第193-201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201-203页 |
参考文献 | 第203-217页 |
致谢 | 第217-218页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