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本体论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36页 |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21页 |
| 一、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1-15页 |
| 二、制度本体论研究的意义 | 第15-21页 |
| 第二节 制度研究综述与评析 | 第21-24页 |
| 一、按方法划分的制度研究 | 第21-22页 |
| 二、按学科划分的制度研究 | 第22-23页 |
| 三、哲学视角的制度研究 | 第23-24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4-29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 二、研究思路 | 第27页 |
| 三、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 第四节 文中的几点尝试和重点、难点 | 第29-36页 |
| 一、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切入 | 第30页 |
| 二、三种社会作用力的提出 | 第30-32页 |
| 三、过程描述与综合抽象方法的应用 | 第32-35页 |
| 四、得出的几个观点 | 第35-36页 |
| 第二章 制度的起源 | 第36-68页 |
| 第一节 三种社会作用力 | 第36-52页 |
| 一、现实的人及其需求 | 第36-38页 |
| 二、人的交往行为及其三个层面 | 第38-40页 |
| 三、交往行为的三种态度及三种方式 | 第40-48页 |
| 四、三种社会作用力 | 第48-49页 |
| 五、社会作用力中的摩擦力 | 第49-50页 |
| 六、三种社会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及其合力 | 第50-52页 |
| 第二节 社会作用力的均衡 | 第52-59页 |
| 一、社会作用力的作用状态 | 第52页 |
| 二、社会作用力的均衡 | 第52-54页 |
| 三、三种社会作用力与三种均衡 | 第54-58页 |
| 四、三种均衡在三个层面的表现 | 第58页 |
| 五、均衡的持续与秩序的生成 | 第58-59页 |
| 第三节 社会作用力均衡的认知和表达 | 第59-68页 |
| 一、社会作用力均衡的感知和认知 | 第59-60页 |
| 二、社会作用力均衡表达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第60-61页 |
| 三、影响社会作用力均衡认知和表达的因素 | 第61-64页 |
| 四、社会作用力均衡表达的各种形式 | 第64-67页 |
| 五、各种表达形式在三个层面的表现 | 第67-68页 |
| 第三章 制度的本质和定义 | 第68-78页 |
| 第一节 制度的本质 | 第68-72页 |
| 一、制度本质的既有理解 | 第68-71页 |
| 二、制度的本质 | 第71-72页 |
| 第二节 制度的定义 | 第72-78页 |
| 一、制度定义的“丛林” | 第72-74页 |
| 二、日常汉语语义中的“制度” | 第74-76页 |
| 三、走出制度定义的“丛林” | 第76-78页 |
| 第四章 制度的结构、特性和功能 | 第78-93页 |
| 第一节 制度的系统构成 | 第78-85页 |
| 一、任一制度的系统性分析 | 第78-79页 |
| 二、制度整体的系统性分析 | 第79-85页 |
| 第二节 制度的特性 | 第85-90页 |
| 一、单个制度的功能特性 | 第85-88页 |
| 二、制度整体的系统特性 | 第88-90页 |
| 第三节 制度的功能 | 第90-93页 |
| 一、制度的信息功能 | 第90-91页 |
| 二、制度的保障功能 | 第91-92页 |
| 三、制度的杠杆功能 | 第92页 |
| 四、制度的意识形态功能 | 第92-93页 |
| 第五章 制度的运行、发展和变化 | 第93-105页 |
| 第一节 制度的运行 | 第93-96页 |
| 一、制度运行的环境 | 第93-95页 |
| 二、运行制度的实体 | 第95页 |
| 三、制度运行的过程 | 第95-96页 |
| 第二节 制度发展变化的原因 | 第96-101页 |
| 一、力量对比变化与制度变化 | 第97-98页 |
| 二、成本收益变化与制度变化 | 第98-99页 |
| 三、价值观变化与制度变化 | 第99-100页 |
| 四、其他导致制度变化的因素 | 第100页 |
| 五、改变制度的进路选择 | 第100-101页 |
| 第三节 制度发展变化的方式 | 第101-105页 |
| 一、制度的完善 | 第102-103页 |
| 二、制度的改良 | 第103页 |
| 三、制度的变革 | 第103-104页 |
| 四、制度的创新 | 第104-10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 后记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