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K频段星间微波测距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30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卫星重力场探测技术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 ·卫星重力测量技术主要模式 | 第15-24页 |
| ·CHAMP卫星系统 | 第16-18页 |
| ·GRACE卫星系统 | 第18-22页 |
| ·GOCE卫星系统 | 第22-23页 |
| ·三种卫星系统的比较 | 第23-24页 |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24-25页 |
| ·KBR的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30页 |
| 第2章 卫星重力场测量技术简介 | 第30-40页 |
| ·地球重力场基本概念 | 第30页 |
| ·卫星运动状态的定性分析 | 第30-32页 |
| ·保守摄动力影响分析 | 第31页 |
| ·非保守摄动力影响分析 | 第31-32页 |
| ·重力场反演技术的含义 | 第32-34页 |
| ·卫星重力解算的基本方法 | 第34-35页 |
| ·卫星重力解算的研究现状 | 第35-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第3章 KBR系统研究 | 第40-77页 |
| ·电磁波测距理论基础 | 第40-46页 |
| ·差频测相法 | 第41-43页 |
| ·双向测量比对技术 | 第43-46页 |
| ·KBR系统测量理论 | 第46-48页 |
| ·KBR系统构成 | 第48-56页 |
| ·系统方案 | 第48-50页 |
| ·系统设计要点 | 第50-52页 |
| ·系统技术指标估算 | 第52-56页 |
| ·KBR系统关键技术及攻关途径 | 第56-75页 |
| ·精密测距系统仿真和优化设计技术 | 第56-59页 |
| ·高时延稳定的天线和射频通道技术 | 第59-62页 |
| ·极高精度的相差测量技术 | 第62-68页 |
| ·星间时间尺度的系统比对测量技术 | 第68页 |
| ·超稳晶振USO和低相噪频率综合技术 | 第68页 |
| ·观测数据的地面高精度校正处理技术 | 第68-71页 |
| ·系统精度地面验证测试技术 | 第71-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 第4章 KBR系统误差分析 | 第77-100页 |
| ·系统误差分析概述 | 第77-78页 |
| ·KBR系统的主要误差来源分析 | 第78-95页 |
| ·振荡器噪声引起的相位测量误差 | 第78-83页 |
| ·系统噪声引起的相位测量误差 | 第83页 |
| ·动态应力引起的相位测量误差 | 第83-84页 |
| ·电离层延时误差 | 第84-87页 |
| ·多路径效应误差 | 第87-88页 |
| ·时标校正误差 | 第88-90页 |
| ·星间瞬时距离校正误差 | 第90-92页 |
| ·相对论效应误差 | 第92-94页 |
| ·其它误差 | 第94-95页 |
| ·KBR系统总体误差估算 | 第95-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 第5章 双频GPS接收机研究 | 第100-117页 |
| ·发展进程 | 第100-101页 |
| ·主要作用 | 第101-103页 |
| ·系统组成 | 第103-106页 |
| ·关键技术 | 第106-110页 |
| ·无码接收技术 | 第106-107页 |
| ·精密定轨技术 | 第107-108页 |
| ·数据处理技术 | 第108-110页 |
| ·GPS接收机指标要求 | 第110-111页 |
| ·双频GPS接收机研制要点 | 第111-115页 |
| ·优化设计 | 第111-112页 |
| ·硬件平台 | 第112-114页 |
| ·软件技术 | 第114-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17页 |
| 第6章 超稳定晶体振荡器USO研究 | 第117-144页 |
| ·晶体振荡器概述 | 第117-121页 |
| ·晶体振荡器的发展 | 第117-118页 |
| ·超稳晶振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18-121页 |
| ·晶体振荡器设计基础 | 第121-129页 |
| ·晶振频率稳定度指标 | 第121-122页 |
| ·石英晶体谐振器特性 | 第122-124页 |
| ·晶体振荡器的频率稳定性分析 | 第124-125页 |
| ·影响频率稳定度的因素 | 第125-128页 |
| ·外部因素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 ·晶体振荡器自身因素的影响 | 第126-128页 |
| ·提高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的主要措施 | 第128-129页 |
| ·超稳晶振(USO)设计 | 第129-134页 |
| ·石英谐振器选择 | 第129-130页 |
| ·晶振振荡电路设计 | 第130-132页 |
| ·主振电路设计 | 第130-131页 |
| ·放大电路设计 | 第131页 |
| ·自动增益控制(AGC)电路设计 | 第131页 |
| ·缓冲隔离电路设计 | 第131页 |
| ·输出电路设计 | 第131-132页 |
| ·恒温系统设计 | 第132-134页 |
| ·恒温控制电路设计 | 第132-133页 |
| ·恒温槽设计 | 第133-134页 |
| ·抗震动结构设计 | 第134页 |
| ·超稳晶振装配及调试 | 第134-137页 |
| ·晶振的装配调试 | 第134-135页 |
| ·晶振拐点温度测试 | 第135-137页 |
| ·超稳晶振性能测试及对比分析实验 | 第137-141页 |
| ·测试条件 | 第137-138页 |
| ·测试结果 | 第138-139页 |
| ·对比分析实验 | 第139-141页 |
| ·小结 | 第141-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2-144页 |
| 第7章 倍频电路研究 | 第144-157页 |
| ·倍频器电路分类及原理介绍 | 第144-151页 |
| ·丙类倍频器 | 第144-147页 |
| ·变容管倍频器原理 | 第147-149页 |
| ·阶跃恢复二极管倍频器 | 第149-151页 |
| ·晶体管参量倍频器 | 第151页 |
| ·电路设计 | 第151-155页 |
| ·技术指标要求 | 第151-152页 |
| ·方案 | 第152-155页 |
| ·八倍频器测试结果 | 第155-1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6-157页 |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7-160页 |
| ·总结 | 第157-158页 |
| ·展望 | 第158-16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60-161页 |
| 致谢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