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的符号学向度--以符号学视野解读公共环境中的艺术品创作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本文的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艺术符号学的视野 | 第14-25页 |
| ·艺术符号学的发展 | 第14-17页 |
| ·符号学的沿革 | 第14-15页 |
| ·符号学的主要学派 | 第15-17页 |
| ·艺术符号学的理论来源 | 第17页 |
| ·艺术符号学的基本原理 | 第17-22页 |
| ·艺术符号学的方法论价值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公共艺术概述 | 第25-32页 |
| ·公共艺术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 ·公共艺术的发展 | 第26-28页 |
| ·公共艺术的形态 | 第28-30页 |
| ·公共艺术的问题 3.4.1公共性与艺术性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符号学视野下的公共艺术 | 第32-38页 |
| ·公共艺术的符号特点 | 第32-34页 |
| ·公共艺术的符号意象特点 | 第32-33页 |
| ·公共艺术的符号的构成特点 | 第33-34页 |
| ·符号学视野下国际公共艺术 | 第34-35页 |
| ·视野下国内公共艺术 | 第35-38页 |
| 第五章 符号学视野下的公共艺术创作 | 第38-46页 |
| ·公共艺术发展趋势 | 第38-41页 |
| ·多元化趋势 | 第38-39页 |
| ·边缘化趋势 | 第39页 |
| ·相互融合的趋势 | 第39-40页 |
| ·法制化,系统化 | 第40页 |
| ·参与性,互动性 | 第40-41页 |
| ·国内公共艺术创作 | 第41-44页 |
| ·国际公共艺术发展 | 第44-46页 |
| ·美国公共艺术 | 第44-45页 |
| ·欧洲公共艺术 | 第45页 |
| ·澳洲公共艺术发展 | 第45-46页 |
| ·亚洲公共艺术 | 第46页 |
| 结论 | 第46-48页 |
| 注释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