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SSR标记分析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9页 |
·中国玉米生产 | 第11-14页 |
·玉米生产布局及生产状况 | 第11-13页 |
·中美玉米生产状况比较 | 第13页 |
·玉米育种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 | 第14-17页 |
·历史回顾 | 第14-16页 |
·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遗传多样性与杂种优势 | 第17-27页 |
·杂种优势群与杂种优势模式 | 第18-21页 |
·划分杂种优势群的方法 | 第21-26页 |
·DNA标记差异性与杂种优势 | 第26-27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早熟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9-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材料 | 第30页 |
·方法 | 第30-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生育期性状鉴定 | 第33-35页 |
·119份早熟玉米自交系 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5-39页 |
·讨论 | 第39-40页 |
·早熟自交系种质的类群划分 | 第39页 |
·未知血缘自交系的类群划分 | 第39-40页 |
第三章 375个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0-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材料 | 第40页 |
·方法 | 第40-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59页 |
·SSR检测 | 第41-44页 |
·遗传变异 | 第44页 |
·375个自交系的遗传结构及种质类群划分 | 第44-55页 |
·种质类群划分结果与审定品种组合间的关系 | 第55页 |
·种质类群遗传多样性 | 第55-57页 |
·连锁不平衡 | 第57-59页 |
·讨论 | 第59-63页 |
·SSR标记与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划分 | 第59-60页 |
·我国玉米自交系的种质类群 | 第60页 |
·外来种质与地方种质的利用 | 第60-62页 |
·标准测验种的选择 | 第62-63页 |
第四章 玉米自交系SSR指纹数据库的初步构建 | 第63-76页 |
·数据库材料来源 | 第63页 |
·分子标记方法 | 第63-64页 |
·分子检测平台 | 第64-73页 |
·检测方法 | 第64页 |
·核心引物 | 第64-68页 |
·标准测验种 | 第68-72页 |
·标准等位基因 | 第72-73页 |
·不同来源数据的有效整合 | 第73-75页 |
·统一标准的SSR核心引物 | 第73-74页 |
·相同的标准测验种 | 第74页 |
·统一规范的SSR技术检测平台 | 第74页 |
·规范数据收集、存储操作 | 第74-75页 |
·玉米自交系 SSR指纹数据库的构成因素 | 第75页 |
·基因型数据库 | 第75页 |
·Marker数据库 | 第75页 |
·研究背景数据库 | 第75页 |
·玉米 SSR指纹数据库的使用及完善 | 第75-7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7页 |
附录 | 第8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作者简历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