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细部设计研究--以混凝土建筑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12页 |
| 1 绪论 | 第12-28页 |
| ·课题研究的缘起 | 第12-19页 |
| ·关于细部的概念 | 第14-15页 |
| ·浅识建筑细部的演进 | 第15-17页 |
| ·对现代细部设计认识 | 第17-19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4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9-22页 |
| ·建筑细部现状 | 第22-24页 |
| ·与建筑设计体系 | 第24页 |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24-28页 |
| ·课题研究的细部范畴 | 第24-25页 |
| ·拟采用方法 | 第25-27页 |
| ·课题研究的框架 | 第27-28页 |
| 2 细部元素的建构解析 | 第28-50页 |
| ·细部在建筑转换部位的建构模式 | 第28-32页 |
| ·功能转换的部位 | 第30页 |
| ·结构性转换的部位 | 第30-31页 |
| ·造型转换的部位 | 第31-32页 |
| ·界面细部元素的建构 | 第32-35页 |
| ·垂直界面 | 第32-33页 |
| ·水平界面 | 第33-34页 |
| ·界面相交处 | 第34页 |
| ·界面变化处 | 第34-35页 |
| ·细部特性解析 | 第35-40页 |
| ·文化性 | 第35-37页 |
| ·独立性 | 第37页 |
| ·关联性 | 第37-38页 |
| ·对整体依从 | 第38-39页 |
| ·时代特征 | 第39-40页 |
| ·传统细部的启示 | 第40-43页 |
| ·创作原则 | 第43-50页 |
| ·体系整体性原则 | 第44-45页 |
| ·美学设计原则 | 第45-48页 |
| ·经济技术原则 | 第48-50页 |
| 3 混凝土材质对细部设计的影响 | 第50-70页 |
| ·混凝土在建筑中的应用 | 第50-53页 |
| ·混凝土材料的现代技术特点 | 第53-55页 |
| ·高性能的混凝土 | 第53-54页 |
| ·高精度的模板加工 | 第54页 |
| ·工艺要求 | 第54页 |
| ·施工人员的高技能 | 第54页 |
| ·高成本 | 第54-55页 |
| ·混凝土特性在细部中的表达 | 第55-70页 |
| ·材质的构造本性 | 第55-62页 |
| ·个性表达 | 第62-66页 |
| ·表皮的细部肌理 | 第66-70页 |
| 4 混凝土细部创作解析 | 第70-84页 |
| ·细部基本模式探讨 | 第70-72页 |
| ·加减转换法则 | 第70-71页 |
| ·基本模式应用 | 第71-72页 |
| ·发掘细部 | 第72-73页 |
| ·两种风格的对比 | 第72-73页 |
| ·自然的和谐 | 第73页 |
| ·混凝土细部处理措施 | 第73-76页 |
| ·对于结构构造性细部 | 第73-74页 |
| ·对属于围护结构细部的技术处理措施 | 第74-76页 |
| ·开启构造的技术处理 | 第76页 |
| ·混凝土细部常见创作手法 | 第76-84页 |
| ·构成 | 第76-79页 |
| ·功能设计 | 第79-80页 |
| ·借用和移植 | 第80-81页 |
| ·异化 | 第81-84页 |
| 5 混凝土建筑细部创作趋势 | 第84-106页 |
| ·工业化的细部创作 | 第84-90页 |
| ·工业化的细部处理体系 | 第84-88页 |
| ·对建筑发展的贡献 | 第88-90页 |
| ·实例分析 | 第90页 |
| ·高技术带来的细部创作实践 | 第90-98页 |
| ·清水混凝土建筑的细部创作 | 第90-95页 |
| ① 技术倾向 | 第91-92页 |
| ② 清水细部处理实例 | 第92-95页 |
| ·高技术支撑下的细部创作变化 | 第95-98页 |
| ·混凝土细部创作方向展望 | 第98-106页 |
| ·更严谨的逻辑性 | 第98-99页 |
| ·传递表现力 | 第99-104页 |
| ·充当文化载体 | 第104-106页 |
| 6 细部处理手法归纳与展望 | 第106-111页 |
| ·手法归纳 | 第106-109页 |
| ·形态处理手法 | 第106-107页 |
| ·功能与技术的处理手法 | 第107-108页 |
| ·人性化的方式 | 第108-109页 |
| ·创作中的“细部”误区 | 第109-111页 |
| ·不恰当的文化性表达 | 第109页 |
| ·把细部等同于装饰 | 第109页 |
| ·弱化细部的空间性 | 第109-110页 |
| ·简约等同于简单 | 第110页 |
| ·轻细部重整体 | 第110-111页 |
| 7 结束语 | 第111-112页 |
| 致谢 | 第112-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15页 |
| 附录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