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概述 | 第9-19页 |
(一) 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 | 第9-16页 |
1. 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内涵和外延 | 第9-11页 |
2. 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特征 | 第11-12页 |
3. 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分类 | 第12-16页 |
(二) 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关联性及体系 | 第16-17页 |
1. 纠纷的差异性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针对性 | 第16页 |
2. 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相互支持补充 | 第16-17页 |
3. 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与诉讼审判的互动衔接 | 第17页 |
(三) 非诉讼纠纷解决体制的意义 | 第17-19页 |
1. 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对司法诉讼的补充 | 第17页 |
2. 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对价值平衡的支持 | 第17-18页 |
3. 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对社会纠纷解决系统的整体提高 | 第18-19页 |
二、环境民事纠纷及其非诉讼解决机制 | 第19-30页 |
(一) 环境民事纠纷及其特征 | 第19-24页 |
1. 环境民事纠纷 | 第19-20页 |
2. 环境民事纠纷的特征 | 第20-22页 |
3. 环境民事纠纷解决概况 | 第22-24页 |
(二) 环境民事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 | 第24-30页 |
1. 环境民事纠纷行政性非诉讼解决方式 | 第24-27页 |
2. 环境民事纠纷民间性非诉讼解决方式 | 第27-30页 |
三、我国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现状和问题 | 第30-32页 |
(一) 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方式多元性欠缺 | 第30页 |
(二) 环境纠纷行政性解决方式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 第30-31页 |
(三) 纠纷主体民间性纠纷解决缺乏规则引导 | 第31页 |
(四) 非诉讼解决方式与诉讼解决方式的衔接 | 第31-32页 |
四、我国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重构与完善 | 第32-42页 |
(一) 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体系建立的总体框架 | 第32-33页 |
1. 指导思想 | 第32页 |
2. 总体框架 | 第32-33页 |
(二) 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具体设计 | 第33-40页 |
1. 协商与和解(谈判) | 第33-34页 |
2. 民间调解 | 第34页 |
3. 信访 | 第34-35页 |
4. 民间仲裁 | 第35-37页 |
5. 行政处理 | 第37-40页 |
6. 网上环境纠纷非诉讼纠纷解决 | 第40页 |
(三) 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与诉讼解决机制系统协调 | 第40-42页 |
1. 纠纷解决结果的效力 | 第40页 |
2. 事实认定的法律效力 | 第40-41页 |
3. 诉讼外纠纷的先行解决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