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有害植物及其清除论文--杂草论文

葛集壶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其rDNA的ITS分析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缩写词和英汉对照表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16页
   ·恶性杂草野葛及其研究概况第11-13页
     ·野葛及其危害第11页
     ·扩散分布第11-12页
     ·生物学特性与控制第12-13页
   ·微生物除草的研究进展第13-14页
     ·病原微生物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第13-14页
     ·生防的历史成就及现状第14页
   ·微生物控制野葛的研究进展第14-16页
第二章 引言第16-17页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第17-25页
   ·实验材料第17页
     ·供试植株与菌株第17页
     ·主要试剂第17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17页
   ·实验方法第17-25页
     ·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第17-18页
     ·葛集壶菌的形态特征第18-19页
     ·野葛拟锈病的发生动态第19页
     ·几种因素对葛集壶菌孢子囊萌发的影响第19-20页
     ·接种温度和湿度对葛集壶菌侵染野葛的影响第20页
     ·野葛、粉葛、山葛上集壶菌的核糖体DNA差异性比较第20-25页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第25-35页
   ·葛拟锈病的症状第25页
   ·葛集壶菌的形态特征第25-27页
     ·病原菌形态第25页
     ·葛集壶菌发育史第25-27页
   ·野葛拟锈病的发生动态第27页
   ·几种因素对葛集壶菌孢子囊萌发的影响第27-30页
     ·温度与孢子囊萌发的关系第27-28页
     ·pH值与孢子囊萌发的关系第28-29页
     ·光照与孢子囊萌发的关系第29页
     ·不同培养基质与孢子囊萌发的关系第29-30页
   ·接种温度和湿度对葛集壶菌侵染野葛的影响第30-31页
     ·接种温度与接种的关系第30页
     ·保湿时间与接种的关系第30-31页
   ·野葛、粉葛、山葛上集壶菌的核糖体 DNA差异性比较第31-35页
     ·DNA的获取第31页
     ·PCR扩增第31-33页
     ·ITS的克隆测序第33页
     ·序列分析第33-35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35-38页
   ·葛拟锈病的发生动态第35页
   ·几种因素对野葛上葛集壶菌孢子囊萌发的作用第35页
   ·接种温度和湿度与葛集壶菌侵染野葛的关系第35-36页
   ·葛集壶菌RDNA-ITS的序列分析第36-38页
参考文献第38-43页
附录第43-49页
附图第49-50页
致谢第50-51页
发表的论文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阿托伐他汀对CIMT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作用
下一篇:NE对离体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缺血性损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