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中文文摘 | 第7-12页 |
目录 | 第12-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48页 |
·选题依据 | 第18-27页 |
·提出假设 | 第27-29页 |
·文献综述 | 第29-48页 |
·前言 | 第29-30页 |
·关于职业技术及办学模式的界定 | 第30-33页 |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形成和发展研究 | 第33-38页 |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与高等体育院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研究 | 第38-40页 |
·关于体育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办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 | 第40-42页 |
·问题及解决思路 | 第42-44页 |
·研究对象 | 第44-45页 |
·研究方法 | 第45-48页 |
第2章 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技术院校改革契机 | 第48-60页 |
·前言 | 第48页 |
·社会转型的相关经济和教育理论支撑 | 第48-49页 |
·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 第49-52页 |
·竞技体育面临的改革和发展问题 | 第52-57页 |
·小结 | 第57-60页 |
第3章 我国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办学特性 | 第60-66页 |
·前言 | 第60页 |
·应用性、竞技性和学术性 | 第60-62页 |
·应用性、竞技性、学术性三者的相互作用 | 第62-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第4章 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技术院校办学模式分析 | 第66-88页 |
·前言 | 第66页 |
·发展背景 | 第66-70页 |
·我国竞技体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结合现状分析 | 第70-82页 |
·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与普通高校、普通体育学院竞技体育特色比较 | 第82-86页 |
·小结 | 第86-88页 |
第5章 三所职业技术学院个案研究 | 第88-116页 |
·前言 | 第88页 |
·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 第88-95页 |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 | 第95-101页 |
·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 第101-109页 |
·三所职业技术学院比较 | 第109-116页 |
第6章 高等体育职业技术院校办学特色讨论 | 第116-124页 |
·前言 | 第116页 |
·高水平运动队特色 | 第116-117页 |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特色 | 第117-120页 |
·体育职业特色 | 第120-121页 |
·小结 | 第121-124页 |
第7章 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思考 | 第124-134页 |
·前言 | 第124页 |
·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内涵发展道路 | 第124-129页 |
·突出竞技性,一、二、三线队伍紧密衔接的一条龙办学模式 | 第129-134页 |
第8章 高等体育职业技术院校“区域发展”思考 | 第134-144页 |
·前言 | 第134页 |
·理论依据 | 第134-137页 |
·发展思考 | 第137-142页 |
·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9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44-148页 |
·结论 | 第144-147页 |
·竞技体育改革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 第144页 |
·竞技体育运行体制将由政府主导转化为学校主导再到社会主导的分段发展 | 第144-145页 |
·职业教育是一定阶段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载体 | 第145页 |
·如何看待应用性、竞技性、学术性三者关系,是办学理念和目标的分歧点 | 第145-146页 |
·突出竞技性,实现“一条龙”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集约化管理的重要体现 | 第146页 |
·整合资源、特色发展是体育职业技术院校办学多元发展的关键 | 第146-147页 |
·建议 | 第147-148页 |
参考及引用文献 | 第148-1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59-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
个人简历 | 第161-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