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黄淮麦区部分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致谢第1-8页
摘要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30页
 1 小麦贮藏蛋白的研究进展第10-20页
   ·小麦谷蛋白研究进展第11-20页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研究进展第11-13页
       ·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第12页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的遗传特点第12页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命名第12-13页
     ·小麦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研究进展第13-16页
       ·LMW-GS的分类第14页
       ·LMW-GS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第14-15页
       ·典型LMW-GS基因的结构和组成第15-16页
     ·小麦醇溶蛋白研究进展第16-20页
       ·小麦醇溶蛋白等位基因的鉴定方法第16-17页
       ·小麦醇溶蛋白的分子结构第17页
       ·小麦醇溶蛋白的基因定位第17-18页
       ·小麦醇溶蛋白等位基因的变异第18-19页
       ·小麦醇溶蛋白基因的遗传特点第19页
       ·小麦醇溶蛋白的命名第19-20页
 2 分子标记及其在小麦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第20-27页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第20-21页
   ·徽卫星分子标记(SSR)第21-22页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第22-23页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第23-24页
   ·序列标签位点(STS)第24页
   ·表达序列标签(EST)第24-25页
   ·简单复序列间扩增(ISSR)第25页
   ·来源于表达序列标签的微卫星标记(EST-SSRs)第25-26页
   ·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SSLP)第26页
   ·选择扩增的微卫星多态DNA(SAMPL)第26-27页
   ·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第27页
   ·序列特异性扩增多态性(SSAP)第27页
 3 小麦形态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第27-30页
第二章 黄淮麦区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0-3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0-33页
   ·材料第30页
   ·方法第30-33页
     ·样品制备第30-31页
     ·SDS—PAGE分析第31页
     ·凝胶及主要试剂配方第31页
     ·试剂配制第31-32页
     ·基因命名第32页
     ·Nei's遗传变异系数第32-3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3-36页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及其频率第33-35页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其频率第35页
   ·黄淮麦区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遗传多样性第35-36页
 3 讨论第36-38页
第三章 黄淮麦区小麦醇溶蛋白编码等位基因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8-4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8-40页
   ·材料第38页
   ·方法第38-39页
   ·醇溶蛋白谱带的处理第39-40页
     ·醇溶蛋白谱带生成0、1数据库第39-40页
     ·统计分析第4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0-43页
   ·醇溶蛋白带型多态性分析第40-41页
   ·遗传距离分析第41页
   ·聚类分析第41-43页
 3.讨论第43-45页
第四章 黄淮麦区小麦I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5-5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5-48页
   ·材料第45页
   ·方法第45-48页
     ·叶片基因组DNA提取(小量)第45-46页
     ·PCR扩增第46页
     ·扩增产物的检测第46-48页
       ·试剂的配制第46-47页
       ·电泳的准备第47页
       ·扩增产物的电泳第47页
       ·扩增产物的银染显色第47-48页
   ·数据处理第4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8-50页
   ·遗传差异第48页
   ·聚类分析第48-50页
 3 讨论第50-52页
第五章 黄淮麦区小麦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52-57页
 1.材料与方法第52页
   ·材料第52页
   ·方法第52页
 2.结果与分析第52-57页
   ·黄淮麦区小麦农艺性状的差异情况第52-54页
   ·黄淮麦区小麦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第54-57页
全文总结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8页
英文摘要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格环境中作业元调度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河南省舟蛾科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的研究(鳞翅目:夜蛾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