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分析 | 第13-27页 |
·世界石油的地理分布 | 第13-14页 |
·运输通道与石油安全 | 第14-19页 |
·国际油气运输方式 | 第14-15页 |
·主要石油运输航线 | 第15页 |
·重要的海上石油运输通道 | 第15-17页 |
·在建和论证中的主要国际油气通道 | 第17-19页 |
·世界石油消费及生产 | 第19-22页 |
·世界石油供需特点及趋势 | 第19-20页 |
·世界石油消费特点及原因分析 | 第20-21页 |
·市场日趋多元化 | 第21-22页 |
·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 | 第22-27页 |
·世界石油心脏地带 | 第22-23页 |
·石油地区连接 | 第23页 |
·石油战略枢纽国家 | 第23-24页 |
·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发展趋势 | 第24-27页 |
第三章 中国国内石油安全状况分析 | 第27-31页 |
·中国石油分布及储量分析 | 第27-28页 |
·中国石油生产分析 | 第28-29页 |
·中国石油的需求分析 | 第29页 |
·中国石油供给选择分析 | 第29-31页 |
第四章 中国石油国际地缘合作分析 | 第31-40页 |
·我国石油外交面临的严峻形势 | 第31-32页 |
·石油进口工作本身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 第31页 |
·石油外交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 | 第31-32页 |
·我国展开的国际石油合作 | 第32-36页 |
·与俄罗斯开展的石油合作 | 第33页 |
·与中东开展的石油合作 | 第33-34页 |
·与南美、非洲开展的石油合作 | 第34-35页 |
·与东南亚开展的石油合作 | 第35-36页 |
·建立的能源合作组织 | 第36-40页 |
·上海合作组织 | 第36-38页 |
·东亚能源安全共同体 | 第38-40页 |
第五章 中国石油的地缘冲突分析 | 第40-51页 |
·中国石油威胁论的由来 | 第40页 |
·与美国的地缘冲突分析 | 第40-42页 |
·美国的石油形势 | 第40-41页 |
·美国的对外石油政策 | 第41-42页 |
·美国的对华外交政策 | 第42页 |
·与日本的地缘冲突分析 | 第42-44页 |
·中日俄罗斯石油管道的归属之争 | 第42-43页 |
·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 | 第43-44页 |
·与东南亚的地缘冲突分析 | 第44-46页 |
·东南亚是中国石油进口的重要来源 | 第44-45页 |
·东南亚对中国石油运输安全的影响 | 第45页 |
·南海争端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影响 | 第45-46页 |
·我国未来因石油问题可能引发的冲突 | 第46-51页 |
·中日因东海油气争端引发的冲突 | 第47-48页 |
·因南海油气争端引发的地区冲突 | 第48-49页 |
·为保障石油运输通道而引发的冲突 | 第49-51页 |
第六章 中国石油安全的地缘战略对策 | 第51-61页 |
·石油储备战略 | 第51-54页 |
·建立石油储备战略的必要性 | 第51-52页 |
·建立适合中国发展需要的石油储备规模 | 第52-53页 |
·建立起国家与民间相结合的储备方式 | 第53页 |
·建立科学的石油储备立法与管理模式 | 第53-54页 |
·开展更为广泛的石油外交战略 | 第54-56页 |
·致力改善中美关系,防止美国对中国石油进行钳制 | 第54-55页 |
·积极开展石油外交,同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 | 第55页 |
·在东北亚,与韩、日进行油气合作 | 第55页 |
·在东南亚,加强战略投入 | 第55-56页 |
·石油进口战略 | 第56-58页 |
·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 | 第56-57页 |
·积极的“走出去”,争夺石油进口份额油 | 第57页 |
·开通多条运输通道,是油气安全的保证 | 第57-58页 |
·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防发展战略 | 第58-61页 |
·军事力量与能源安全之间的关系 | 第58-59页 |
·军事力量的发展是我国石油安全的重要保证 | 第59-6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2页 |
·总结 | 第61页 |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