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 1 引言 | 第11-21页 |
|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内涵 | 第11-12页 |
|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2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趋势 | 第13-15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5页 |
| ·本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5-16页 |
| ·本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页 |
| ·数据的来源和处理 | 第18-21页 |
| ·数据来源 | 第18-19页 |
| ·遥感影像的分类校正和处理 | 第19-21页 |
| 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第21-27页 |
|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理论 | 第21-22页 |
|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方法 | 第22-27页 |
| ·遥感技术 | 第22页 |
| ·地理信息技术 | 第22页 |
| ·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模型方法研究 | 第23-27页 |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7-30页 |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7-28页 |
| ·地理位置 | 第27页 |
| ·气候资源 | 第27页 |
| ·地质资源 | 第27页 |
| ·水系 | 第27-28页 |
| ·虎林市历史变革 | 第28页 |
| ·虎林经济状况 | 第28-30页 |
| 4 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 第30-39页 |
|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变化分析 | 第30-31页 |
| ·土地利用速度变化分析 | 第31-32页 |
| ·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分析 | 第32-33页 |
|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 第33页 |
|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景观格局分析 | 第33-39页 |
|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景观指数 | 第34-36页 |
| ·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 第36-39页 |
| 5 虎林土地利用驱动机制分析 | 第39-48页 |
| ·虎林土地利用驱动力定性分析 | 第39-40页 |
| ·虎林土地利用驱动力定量分析 | 第40-48页 |
| ·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40-41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41-44页 |
| ·土地利用主成分分析 | 第44-48页 |
| 6 虎林市土地利用变化预测分析 | 第48-63页 |
| ·基于RAGA的GM(1,1)模型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预测 | 第48-55页 |
| ·RAGA的GM(1,1)模型的相关理论 | 第48-51页 |
| ·利用灰色GM(1,1)模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分析 | 第51-55页 |
|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分析 | 第55-63页 |
| ·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55-57页 |
|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第57页 |
| ·神经网络预测方法 | 第57-63页 |
| 7 结论 | 第63-67页 |
| ·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 ·虎林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 第64-67页 |
| ·虎林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64页 |
| ·虎林土地利用政策建议 | 第64-67页 |
| 附录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