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的缘起 | 第10-11页 |
| ·我国大城市的迅速发展和"城市病"的不断恶化 | 第10页 |
| ·我国现阶段城市绿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 ·"城市边缘带非生产性绿地"的概念与地位 | 第11-12页 |
| ·"城市边缘带"的概念 | 第11-12页 |
| ·"城市边缘带非生产性绿地"的概念 | 第12页 |
| ·城市边缘带非生产性绿地的地位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 ·理论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 ·实践动态 | 第13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5-16页 |
| 2.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 ·城市更新的理论 | 第16页 |
| ·城市更新的层次 | 第16页 |
| ·城市边缘带绿地的更新 | 第16页 |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6-17页 |
|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 第16-17页 |
| ·绿道网络在城市中的应用 | 第17页 |
| ·城市森林的理论 | 第17-18页 |
| ·概念诠释 | 第17-18页 |
| ·城市边缘带绿地的森林化 | 第18页 |
| 3.我国大城市边缘带非生产性绿地的保护与利用现状 | 第18-24页 |
| ·环城绿带的规划与建设 | 第18-21页 |
| ·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的规划与建设 | 第18-20页 |
| ·上海市环城绿带的规划与建设 | 第20-21页 |
| ·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4页 |
| ·城市边缘带用地紧张,绿地被残食严重 | 第22页 |
| ·城市边缘带绿地建设边界不明显,可识别性差 | 第22页 |
| ·城市边缘带内景观过于人工化,自然斑块遭到侵袭和破坏 | 第22-23页 |
| ·绿化带内的植被树种单一,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态群落 | 第23-24页 |
| 4.武汉市城市边缘带非生产性绿地的现状 | 第24-32页 |
| ·调查范围 | 第24-26页 |
| ·调查对象 | 第26-28页 |
| ·现状分析 | 第28-32页 |
| ·优势分析 | 第28-29页 |
| ·存在问题 | 第29-32页 |
| 5.武汉市城市边缘带非生产性绿地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 第32-58页 |
| ·保护与利用目标 | 第32-33页 |
| ·建立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区域绿地系统 | 第32页 |
| ·建立科学合理的景观生态格局 | 第32页 |
| ·营造地域特色鲜明的风景 | 第32-33页 |
| ·建立通达性高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 第33页 |
| ·建立在区域绿地系统基础上的对武汉市的保护与利用 | 第33-38页 |
| ·区域绿地系统的规划 | 第33-35页 |
| ·建立在区域绿地系统基础上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 第35-38页 |
| ·建立在土地自然演进规律基础上的保护与利用 | 第38-52页 |
| ·土地自然演进规律的概念表述 | 第38-39页 |
| ·城市边缘带的自然演进区域 | 第39-44页 |
| ·山地(丘陵)系统 | 第40-41页 |
| ·河流系统 | 第41-42页 |
| ·林地系统 | 第42-44页 |
| ·对于武汉市城市边缘带自然演进区域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 第44-52页 |
| ·对于武汉市城市边缘带进行生态调查 | 第44页 |
| ·制定区域开放空间框架 | 第44-45页 |
| ·对于开放空间的分级保护与利用 | 第45-52页 |
| ·建立在人的需求基础上的保护与利用 | 第52-58页 |
| ·人的需求 | 第52-54页 |
| ·建立在人的需求基础上的对武汉市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 第54-58页 |
| ·建立多功能的环城游憩系统 | 第54-55页 |
| ·建立完备的游憩设施 | 第55-57页 |
| ·减少人为干扰,保持可持续发展 | 第57-58页 |
| 6.结语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