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5页 |
·肥胖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 第15-16页 |
·高血脂症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 第16页 |
·茶叶降脂减肥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茯砖茶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高通量筛选在天然产物开发中的作用及相关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3 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 | 第26-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关键技术 | 第27-28页 |
第二章 茯砖茶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 | 第28-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材料 | 第28页 |
·仪器及试剂 | 第28-29页 |
·技术路线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53页 |
·吸附树脂的优选 | 第32-34页 |
·茯砖茶乙酸乙酯萃取层部分活性成分分离 | 第34-36页 |
·正丁醇萃取层部分活性成分分离 | 第36页 |
·单体化合物类别判断 | 第36-37页 |
·单体成分结构鉴定 | 第37-53页 |
3 讨论 | 第53-54页 |
第三章 茯砖茶降脂减肥功效的高通量筛选研究 | 第54-70页 |
1 材料及方法 | 第54-59页 |
·材料 | 第54页 |
·技术路线 | 第54-55页 |
·方法 | 第55-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6页 |
·茯砖茶对PPARs、LXR、3T3-L1模型的作用 | 第59-63页 |
·茯砖茶对FXR模型的作用 | 第63-64页 |
·茯砖茶功能成分单体的高通量筛选研究 | 第64-66页 |
3 讨论 | 第66-70页 |
·高通量筛选方法是茯砖茶降脂减肥功效研究的快速、准确的方法 | 第66-67页 |
·茯砖茶降脂减肥机理探讨 | 第67-68页 |
·茯砖茶更多的降脂活性成分有待进一步研究 | 第68-70页 |
第四章 茯砖茶对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70-7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0-71页 |
·材料 | 第7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0页 |
·样品制备及内含成分含量测定 | 第70页 |
·酶活检测方法 | 第70-7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4页 |
·茯砖茶不同部位主要有效成分分析 | 第71-72页 |
·茯砖茶各部分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第72-73页 |
·茯砖茶各部分对胰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 第73-74页 |
3 讨论 | 第74-76页 |
·茯砖茶有利于提高α-淀粉酶的活性 | 第74页 |
·茯砖茶对脂肪酶有激活作用 | 第74-75页 |
·茯砖茶是游牧民族的首选饮料 | 第75-76页 |
第五章 茯砖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 | 第76-8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6-77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76页 |
·取样 | 第76页 |
·主要生化成分的分析方法 | 第76-7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7-79页 |
·茯砖茶制造过程中几种主要内含成分含量的变化 | 第77-78页 |
·茯砖茶制造过程中儿茶素各组分含量的变化 | 第78-79页 |
3 讨论 | 第79-82页 |
·茯砖茶加工过程中儿茶素下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第79-80页 |
·氨基酸是茯砖茶香气滋味物质形成的重要前体 | 第80页 |
·咖啡碱及可溶性糖类物质的变化是茯砖茶滋味醇和的重要原因 | 第80-81页 |
·茯砖茶各内含成分协调变化的结果是其品质形成的生化基础 | 第81-82页 |
第六章 茯砖茶降血脂功效及毒理的动物试验 | 第82-9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4页 |
·样品 | 第82页 |
·试验动物 | 第82页 |
·试验环境条件 | 第82页 |
·剂量选择 | 第82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82-83页 |
·高脂饲料 | 第83页 |
·检测方法 | 第83-84页 |
·检验依据 | 第84页 |
·试验数据统计 | 第8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4-91页 |
·降血脂作用 | 第84-86页 |
·茯茶对小鼠的毒理试验 | 第86-88页 |
·茯茶对大鼠的毒理试验 | 第88-91页 |
3 结论 | 第91-92页 |
·茯砖茶可以开发成高脂血症的治疗药物或保健品 | 第91页 |
·茯砖茶是安全饮料 | 第91-92页 |
全文结论 | 第92-96页 |
创新点 | 第96-97页 |
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6页 |
附图 | 第106-129页 |
缩写词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作者简介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