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韩佛教哲学中的圆融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绪论 | 第7-9页 |
| 1.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 2.论文的结构及概要 | 第7-8页 |
| 3.研究视角及方法 | 第8-9页 |
| 第一章 古代中国佛教哲学中的圆融思想 | 第9-35页 |
| ·圆融一词的由来 | 第9-10页 |
| ·中国古代佛教哲学中的圆融思想 | 第10-28页 |
| ·天台宗的圆融思想 | 第11-28页 |
| ·天台宗 | 第11页 |
| ·智顗生平 | 第11-12页 |
| ·圆融三谛 | 第12-18页 |
| ·一念三千 | 第18-28页 |
| ·华严宗的圆融思想 | 第28-34页 |
| ·华严宗 | 第28-29页 |
| ·法藏生平 | 第29-34页 |
| ·十玄无碍 | 第29-32页 |
| ·六相圆融 | 第32-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二章 古代韩国佛教哲学中的圆融思想 | 第35-46页 |
| ·古代韩国佛教的传人及圆融思想的形成 | 第35-36页 |
| ·元晓的和诤思想 | 第36-40页 |
| ·元晓生平 | 第36-37页 |
| ·元晓的和诤思想 | 第37-40页 |
| ·义天的圆融思想 | 第40-43页 |
| ·义天生平 | 第40-41页 |
| ·义天的圆融思想 | 第41-43页 |
| ·圆融思想在古代中韩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46页 |
| 第三章 圆融思想的哲学意蕴及现代意义 | 第46-60页 |
| ·中韩佛教哲学中圆融思想的哲学意蕴 | 第46-49页 |
| ·圆融思想的整体性 | 第46-47页 |
| ·圆融思想的同一性 | 第47-48页 |
| ·圆融思想的矛盾性 | 第48-49页 |
| ·中韩佛教哲学中圆融思想的运用和表现 | 第49-52页 |
| ·佛教哲学中圆融思想的现代意义 | 第52-60页 |
| ·当今世界的矛盾与冲突 | 第52-55页 |
| ·圆融思想的现代意义 | 第55-60页 |
| 结束语 | 第60-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佛教名词 | 第65-74页 |
| 人物介绍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