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7页 |
1 问题提出 | 第15-16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6-26页 |
·节水稻作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节水稻作技术 | 第19-22页 |
·节水种植模式 | 第22-25页 |
·节水稻作生态环境效应 | 第25-26页 |
3 研究体系 | 第26-29页 |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4 研究意义 | 第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7页 |
第二章 节水稻作条件下水稻生理生态效应研究 | 第37-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4页 |
·试验区概况 | 第38-39页 |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39-41页 |
·栽培管理 | 第41-42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2-43页 |
·数据分析 | 第43-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63页 |
·节水条件下不同处理水稻的产量效应与水分利用效率 | 第44-51页 |
·不同品种产量效应与水分利用效率 | 第44-46页 |
·密肥互作产量效应 | 第46-50页 |
·不同水分处理产量效应与水分利用效率 | 第50-51页 |
·节水条件下密肥互作处理水稻光合特性 | 第51-54页 |
·密度对群体光合影响 | 第51-52页 |
·N肥对群体光合影响 | 第52-53页 |
·密肥互作对群体光合影响 | 第53页 |
·N肥对剑叶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53页 |
·密度对剑叶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53页 |
·N肥对对剑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水分处理对水稻生理特性影响 | 第54-61页 |
·不同水分处理水稻籽粒产量及抗旱型评定 | 第54页 |
·不同水分处理水稻籽粒含水量与颖花绿叶量 | 第54-56页 |
·不同水分处理水稻叶片细胞质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 | 第56-58页 |
·不同水分处理水稻叶片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总量 | 第58-59页 |
·不同水分处理水稻叶片 SOD、CAT、POD活性 | 第59-61页 |
·节水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 | 第61-63页 |
·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第61-62页 |
·对稻米品质影响 | 第62-63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3-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第三章 节水稻作模式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 第71-102页 |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 第72-75页 |
·研究区域 | 第72页 |
·稻作模式简介 | 第72-73页 |
·试验设计 | 第73页 |
·监测项目与方法 | 第73-7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5-96页 |
·节水稻作模式生态系统功能特征分析 | 第75-82页 |
·节水稻作模式能流特征 | 第75-79页 |
·节水稻作模式价值流动 | 第79-81页 |
·节水稻作模式生态效益分析 | 第81-82页 |
·节水稻作模式社会效益分析 | 第82页 |
·节水稻作模式需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 | 第82-88页 |
·需水规律 | 第82-85页 |
·需水强度 | 第85-86页 |
·节水稻作模式需水与降雨耦合度分析 | 第86-88页 |
·水分利用效率 | 第88页 |
·节水稻作模式对土壤基本性状的影响 | 第88-96页 |
·土壤理化性状 | 第88-90页 |
·土壤微生物数量 | 第90-92页 |
·土壤酶活性 | 第92-93页 |
·土壤酶活性与肥力因素关系分析 | 第93-9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第四章 节水稻作模式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研究 | 第102-114页 |
1 节水稻作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102-105页 |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 第102-103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103-105页 |
2 节水稻作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数学模型建立 | 第105-107页 |
·指标无量纲化 | 第105页 |
·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105-107页 |
3 南方丘陵季节性干旱区节水稻作模式综合效益分析 | 第107-112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07-108页 |
·各指标对总指标的权重 | 第108-111页 |
·综合效益评价 | 第111-112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4页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14-117页 |
1 讨论 | 第114-115页 |
2 结论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相关论文及标准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