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42页 |
·过渡金属氢化物的合成方法 | 第15-19页 |
·钌氢配合化物的合成 | 第19-22页 |
·过渡金属氢化物的结构表征方法 | 第22-23页 |
·过渡金属氢化物的性质 | 第23-25页 |
·钌氢配合物在催化有机反应中的应用 | 第25-32页 |
·催化氢转移反应 | 第32-41页 |
·催化异构化反应 | 第32-36页 |
·催化酮的还原 | 第36-39页 |
·催化氢转移反应机理 | 第39-41页 |
·课题选择 | 第41-42页 |
第二章 钌氢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42-66页 |
·引言 | 第42页 |
·实验部分 | 第42-52页 |
·实验材料及处理 | 第42-45页 |
·氮气的精制 | 第42-43页 |
·原料及其提纯 | 第43-45页 |
·分析仪器 | 第45页 |
·RuCl_2(PPh_3)_3的合成 | 第45页 |
·RuH(NO)(PPh_3)_3的合成 | 第45页 |
·RuHCl(CO)(PPh_3)_3的合成 | 第45页 |
·RuH(CH_3CO_2)(PPh_3)_3的合成 | 第45-46页 |
·RuH_2(CO)(PPh_3)_3合成 | 第46页 |
·RuH_2(PPh_3)_4合成 | 第46页 |
·RuHCl(PPh_3)_3(S)合成 | 第46-47页 |
·RuHCl(TPPTS)_3合成 | 第47页 |
·RuHCl(PPh_3)_2(en)合成 | 第47页 |
·氮杂环卡宾配体的合成 | 第47-50页 |
·化合物a的合成 | 第47-48页 |
·化合物b的合成 | 第48页 |
·化合物c的合成 | 第48-49页 |
·叔丁醇钾的制备 | 第49页 |
·氮杂环卡宾二(三苯基膦)合氢化钌的合成 | 第49-50页 |
·双氮膦螯合氯化钌氢RuHCl(N-P)_2的合成 | 第50-52页 |
·氮膦螯合配体的合成 | 第50-52页 |
·氮膦螯合氯化钌氢(RuHCl(N-P)_2)的合成 | 第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5页 |
·三(三苯基膦)氯化钌氢简便合成方法的起源 | 第52-53页 |
·由KOH/EtOH还原RuCl_2(PPh_3)_3所得产物结构解析 | 第53-55页 |
·合成RuHCl(PPh_3)_3对试验条件的要求 | 第55-57页 |
·RuHCl(PPh_3)_3不同合成方法比较 | 第57-58页 |
·合成机理探讨 | 第58-60页 |
·配体合成讨论 | 第60-61页 |
·RuH(PPh_3)_2(NHC-H)和RuHCl(N-P)_2合成讨论 | 第61-63页 |
·钌氢配合物波谱性质对比讨论 | 第63-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三章 催化烯烃异构化反应 | 第66-95页 |
·引言 | 第66-67页 |
·实验部分 | 第67-70页 |
·原料及其提纯 | 第67页 |
·分析仪器 | 第67页 |
·催化剂的合成 | 第67页 |
·催化异构化反应 | 第67-70页 |
·实验程序 | 第67-68页 |
·实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 第68-70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70-93页 |
·烯烃异构化催化剂催化性能的总体考察 | 第70-71页 |
·催化1-己烯异构化 | 第71-83页 |
·催化剂的筛选 | 第72-74页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74-76页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76-77页 |
·催化剂浓度的影响 | 第77-78页 |
·反应温度对顺反异构体选择性的影响 | 第78页 |
·催化循环试验 | 第78-79页 |
·RuHCl(PPh_3)_3(s)催化1-己烯异构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79-83页 |
·催化1-十八烯异构化 | 第83-86页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84-85页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85页 |
·反应浓度的影响 | 第85-86页 |
·RuHCl(PPh_3)_3(s)催化1-己烯和1-十八烯异构化的对比分析 | 第86-87页 |
·RuHCl(PPh_3)_3(s)催化1-己烯异构化机理考察 | 第87-93页 |
·溶剂的考察 | 第88-89页 |
·可能潜在反应物种RuH_2(PPh_3)_4的考察 | 第89页 |
·乙醇对反应的影响 | 第89-90页 |
·红外跟踪考察 | 第90-92页 |
·催化循环过程 | 第92-93页 |
·小结 | 第93-95页 |
第四章 催化酮的氢转移还原反应 | 第95-110页 |
·引言 | 第95-96页 |
·实验部分 | 第96-100页 |
·原料及提纯 | 第96页 |
·分析仪器 | 第96页 |
·原料的合成 | 第96页 |
·催化剂的合成 | 第96页 |
·催化酮的氢转移还原反应 | 第96-100页 |
·催化反应一般考虑 | 第96-97页 |
·分析方法 | 第97页 |
·催化苯乙酮探针反应典型操作过程 | 第97页 |
·催化不同反应底物的一般过程 | 第97-99页 |
·催化烯丙醇异构化 | 第99-10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09页 |
·配体对催化苯乙酮还原反应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RuHCl(PPh_3)_3(s)/KOH/NH_2(CH_2)_3OH催化体系催化苯乙酮还原的条件优化 | 第101-103页 |
·催化体系RuHCl(PPh_3)_3(s)/KOH/NH_2(CH_2)_3OH催化不同的反应底物 | 第103-106页 |
·催化不同酮底物的探讨 | 第103-105页 |
·催化不同底物反应所涉及的异构化研究 | 第105-106页 |
·催化酮和醇"一锅法"的尝试 | 第106-107页 |
·催化酮还原机理初探 | 第107-109页 |
·小结 | 第109-110页 |
结论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7页 |
附录: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第127-128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