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6页 |
·水稻超高产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关于水稻超高产的概念 | 第11-12页 |
·关于超高产水稻的产量形成 | 第12-13页 |
·关于水稻(超)高产栽培的途径(思路)和模式的研究 | 第13-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水稻超高产群体产量形成及其源库特征 | 第17-2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试验概况 | 第17页 |
·试验设计 | 第17-18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8页 |
·数据分析 | 第18-1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7页 |
·超高产群体的产量形成 | 第19-21页 |
·产量及其结构 | 第19-20页 |
·群体颖花量 | 第20-21页 |
·超高产群体的叶面积 | 第21-23页 |
·群体叶面积组成 | 第21-22页 |
·群体叶面积动态 | 第22-23页 |
·群体光合势 | 第23页 |
·超高产群体的粒叶比 | 第23-24页 |
·超高产群体的茎蘖动态 | 第24-2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25-27页 |
第3章 水稻超高产群体的物质生产特性 | 第27-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页 |
·试验概况 | 第27页 |
·试验设计 | 第27页 |
·测定项目 | 第27页 |
·数据分析 | 第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超高产群体的干物质生产与积累 | 第27-30页 |
·主要生育期积累量 | 第27-28页 |
·主要生育阶段积累动态 | 第28-29页 |
·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动态 | 第29-30页 |
·超高产群体干物质分配与运转 | 第30页 |
·超高产群体物质生产与产量的关系 | 第30-31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1-33页 |
第4章 水稻超高产群体的氮肥吸收特性 | 第33-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页 |
·试验概况 | 第33页 |
·试验设计 | 第33页 |
·测定项目 | 第33页 |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主要生育时期稻株含氮率 | 第33-34页 |
·群体氮素吸收与积累动态 | 第34-36页 |
·群体氮素当季利用率与绩效分析 | 第36-37页 |
3 小结于讨论 | 第37-39页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9-43页 |
1 结论 | 第39-42页 |
·优中超高产栽培途径 | 第39-40页 |
·优中超高产栽培途径的技术指标 | 第40-41页 |
·优中超高产栽培途径相配套的关键栽培技术 | 第41-42页 |
2 讨论 | 第42-43页 |
·对进一步提高水稻亩产栽培途径的设想 | 第42页 |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