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下的入侵检测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0页 |
·课题背景 | 第7页 |
·目前的研究现状 | 第7-9页 |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第2章 网络安全模型及其攻防措施 | 第10-18页 |
·网络安全模型 | 第10-11页 |
·网络攻击手段 | 第11-13页 |
·通信网络的安全保护机制 | 第13-16页 |
·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 第16-18页 |
第3章 IPv6协议及其网络层的安全 | 第18-26页 |
·IPv6协议及其网络层的安全 | 第18-20页 |
·IPSEC协议簇 | 第20-24页 |
·密钥交换协议 | 第20-22页 |
·AH协议 | 第22-23页 |
·ESP协议 | 第23-24页 |
·IPSEC的两种模式 | 第24页 |
·提出的问题 | 第24-26页 |
第4章 入侵检测技术 | 第26-40页 |
·概述 | 第26-28页 |
·Denning模型 | 第27页 |
·CIDF模型 | 第27-28页 |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误用检测 | 第29页 |
·异常检测 | 第29-30页 |
·入侵检测系统的体系结构 | 第30-31页 |
·入侵检测系统的模块结构分析 | 第31-38页 |
·网络数据包的捕获 | 第31-33页 |
·Snort的检测引擎 | 第33-38页 |
·发展趋势 | 第38-40页 |
第5章 目录服务技术 | 第40-49页 |
·概述 | 第40-41页 |
·LDAP协议的工作模式 | 第41-42页 |
·LDAP模型 | 第42-49页 |
·信息模型 | 第43-45页 |
·命名模型 | 第45-46页 |
·功能模型 | 第46-47页 |
·安全模型 | 第47-49页 |
第6章 IPv6下入侵检测系统设计 | 第49-71页 |
·概述 | 第49-55页 |
·关键问题 | 第49-50页 |
·问题的解决方案 | 第50-53页 |
·模型的分析 | 第53-55页 |
·目录服务器上的存取结构的设计 | 第55-58页 |
·密钥交换协议的实现 | 第58-65页 |
·入侵检测系统的LDAP协议分析预处理器 | 第65-68页 |
·入侵检测系统的ESP协议分析 | 第68-71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总结 | 第71页 |
·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