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制备工艺优化及化学氧化生产茶色素工艺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5页 |
| ·概述 | 第7-8页 |
| ·茶叶的化学组成 | 第8-9页 |
| ·茶多酚的化学组成与结构、性质及应用 | 第9-13页 |
| ·茶多酚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 第9-10页 |
| ·茶多酚的性质 | 第10页 |
| ·茶多酚的应用 | 第10-13页 |
|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 第13-14页 |
| ·本文完成的工作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茶多酚的酶解提取和加抗坏血酸提取研究 | 第15-31页 |
| ·茶多酚酶法提取的原理 | 第15页 |
| ·儿茶素的氧化机理 | 第15-16页 |
| ·抗氧化剂种类及其作用机理 | 第16页 |
| ·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 | 第16-17页 |
| ·抗坏血酸的结构与抗氧化性质 | 第17-18页 |
| ·实验 | 第18-19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18页 |
| ·实验试液的配制 | 第18-19页 |
| ·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 ·中性条件下茶多酚的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 ·儿茶素的分析方法 | 第20页 |
| ·抗坏血酸对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研究 | 第20-21页 |
| ·复合酶的筛选 | 第21-26页 |
| ·纤维素酶活的测定 | 第21-23页 |
| ·果胶酶活的测定 | 第23-25页 |
| ·酶解提取茶多酚实验 | 第25-26页 |
| ·酶解提取过程研究 | 第26-29页 |
| ·提取流程 | 第26页 |
| ·酶解提取单因素实验 | 第26-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页 |
| ·三种提取工艺的对比研究 | 第29-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茶叶提取液的膜滤精制 | 第31-35页 |
| ·膜分离技术 | 第31页 |
| ·超滤概述 | 第31页 |
| ·实验 | 第31-32页 |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31-32页 |
| ·中空纤维膜组件的主要性能 | 第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4页 |
| ·膜的清洗与保护 | 第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茶多酚树脂制备工艺优化研究 | 第35-48页 |
| ·大孔吸附树脂的介绍 | 第35-36页 |
| ·大孔吸附树脂的性质 | 第35页 |
| ·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原理 | 第35页 |
| ·影响树脂吸附和洗脱的因素 | 第35-36页 |
| ·吸附树脂的应用 | 第36页 |
| ·本研究思路 | 第36-37页 |
|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7页 |
| ·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 ·吸附树脂的筛选及洗脱剂的选取 | 第38-42页 |
| ·吸附树脂筛选原理 | 第38页 |
| ·吸附树脂的筛选 | 第38-42页 |
| ·抗坏血酸及洗脱剂A在吸附洗脱阶段的应用研究 | 第42-46页 |
| ·儿荼素在不同浓度的洗脱剂A下稳定性研究 | 第42-43页 |
| ·不同阶段添加抗坏血酸的选择 | 第43-44页 |
| ·抗坏血酸在水洗阶段不同加量的选择 | 第44页 |
| ·洗脱剂A浓度在洗脱阶段选择研究 | 第44-45页 |
| ·洗脱剂A在不同流速下的洗脱效果 | 第45-46页 |
| ·动态洗脱阶段添加抗坏血酸的对比研究 | 第46页 |
| ·树脂的再生 | 第46-47页 |
| ·树脂的保养 | 第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茶多酚酸性氧化制备茶黄素的研究 | 第48-55页 |
| ·茶色素的种类及性质 | 第48页 |
| ·茶色素的用途 | 第48-49页 |
| ·茶色素形成与制取研究进展 | 第49-50页 |
| ·实验思路 | 第50页 |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50-51页 |
| ·分析方法 | 第51页 |
| ·儿茶素分析方法 | 第51页 |
| ·茶黄素分析方法 | 第51页 |
| ·茶多酚氧化生产茶黄素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51-53页 |
| ·小结 | 第53-55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