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飞秒激光概述 | 第11-14页 |
·飞秒光参量放大系统概述 | 第14-16页 |
·飞秒光参量啁啾脉冲放大系统概述 | 第16-19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安排 | 第19-21页 |
第2章 飞秒光参量放大系统的理论研究 | 第21-49页 |
·飞秒OPA的基础研究 | 第21-28页 |
·光参量放大基本理论 | 第21-24页 |
·飞秒光参量放大的作用机制及基本特点 | 第24-26页 |
·飞秒超连续谱产生机理与理论研究 | 第26-28页 |
·超宽带光参量放大的研究 | 第28-34页 |
·非共线相位匹配OPA的基本原理 | 第28-30页 |
·超宽带可见光参量放大过程 | 第30-33页 |
·超宽带近红外光参量放大过程 | 第33-34页 |
·数值模拟计算求解的方法 | 第34-38页 |
·基本思路 | 第34-35页 |
·关于取样点和计算步长选取的问题 | 第35-38页 |
·OPA过程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8-48页 |
·泵浦脉冲对飞秒OPA的影响 | 第38-41页 |
·群速度失配对飞秒OPA的影响 | 第41-43页 |
·飞秒光参量放大时色散的影响 | 第43-45页 |
·飞秒光参量放大的群速度匹配 | 第45-47页 |
·采用脉冲倾斜的非共线相位匹配飞秒OPA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基于飞秒钛宝石激光器的近红外光参量技术的应用研究 | 第49-64页 |
·飞秒钛宝石激光器 | 第49-53页 |
·有关非线性光学的基本理论分析 | 第53-55页 |
·二阶非线性飞秒激光技术 | 第55-56页 |
·1μm波段飞秒激光技术应用研究 | 第56-62页 |
·1μm波段弱注入式飞秒OPA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 第56-58页 |
·1μm波段宽带激光倍频技术研究 | 第58-60页 |
·飞秒激光脉冲扩展技术的研究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64页 |
第4章 中红外飞秒光参量放大技术的实验研究 | 第64-90页 |
·中红外飞秒光参量放大技术概述 | 第64-67页 |
·中红外非线性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 第67-80页 |
·非线性材料的发展 | 第67-68页 |
·铌酸锂的光学特性及其它参数 | 第68-69页 |
·PPLN原理及其发展 | 第69-76页 |
·中红外非线性材料 | 第76-80页 |
·基于LiNbO_3的中红外飞秒OPA的实验设计 | 第80-87页 |
·种子光的产生 | 第80-81页 |
·泵浦光的设计 | 第81页 |
·非线性材料的选择 | 第81-82页 |
·实验总体设计 | 第82-83页 |
·中红外飞秒OPA的实验结果 | 第83-87页 |
·小结 | 第87-90页 |
第5章 皮秒脉冲泵浦的飞秒光参量放大器 | 第90-98页 |
·需求牵引 | 第90-91页 |
·理论模型 | 第91-92页 |
·设计原理及具体实施方式 | 第92-93页 |
·数值计算结果及讨论 | 第93-97页 |
·理想情况时该新颖的飞秒OPA对10fs脉冲的放大结果 | 第93-94页 |
·考虑GVD和克尔非线性效应时对10fs脉冲的放大结果 | 第94-96页 |
·对飞秒信号光脉冲信噪比的改善 | 第96-97页 |
·小结 | 第97-9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0页 |
·论文基本结论及创新 | 第98-99页 |
·论文主要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