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二、本文的研究路径——多数股东与少数股东之间利益的协调 | 第11-12页 |
三、本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股份回购请求权的理论分析 | 第13-22页 |
第一节 本文对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一、本文对股份回购请求权的界定 | 第13-14页 |
二、本文对多数股东和少数股东的界定 | 第14页 |
第二节 股份回购请求权的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一、相关学说简介 | 第14-16页 |
二、对相关学说的评析 | 第16-17页 |
第三节 股份回购请求权的功能演变 | 第17-19页 |
一、传统功能 | 第17-18页 |
二、现代功能 | 第18-19页 |
第四节股份回购请求权的优越性及其可能产生的弊端 | 第19-22页 |
一、股份回购请求权的优越性 | 第19-21页 |
二、股份回购请求权可能产生的弊端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股份回购请求权的比较分析 | 第22-39页 |
第一节 股份回购请求权的适用范围 | 第22-29页 |
一、股份回购请求权适用的公司类型 | 第22-23页 |
二、股份回购请求权适用的具体情形 | 第23-27页 |
三、股份回购请求权适用的主体范围 | 第27-29页 |
第二节 股份回购请求权的行使程序 | 第29-37页 |
一、非诉讼程序 | 第29-33页 |
二、诉讼程序 | 第33-37页 |
第三节 股份回购请求权的豁免和转换 | 第37页 |
第四节 股份回购请求权的排他性 | 第37-38页 |
第五节 股份回购请求权的失效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完善我国股份回购请求权相关制度的建议 | 第39-45页 |
第一节 关于实体性规定的建议 | 第39-41页 |
一、股份回购请求权的适用范围 | 第39-40页 |
二、股份回购请求权的豁免和转换 | 第40页 |
三、股份回购请求权的排他性和失效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关于程序性规定的建议 | 第41-45页 |
一、非诉讼程序 | 第41-42页 |
二、诉讼程序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