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9页 |
·层序地层学的历史、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22页 |
·层序地层学的诞生及意义 | 第11-12页 |
·层序地层学主要理论学派 | 第12-15页 |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层序地层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苏皖地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2-25页 |
·海相中、古生界层序地层研究成果 | 第22-23页 |
·陆相中、新生界岩相古地理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研究区油气勘探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论文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统计 | 第27-28页 |
·研究进展和创新成果简介 | 第28-29页 |
第2章 研究区基本地质特征 | 第29-52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9-32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9-30页 |
·石油地质基本特征 | 第30-32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32-52页 |
·地层划分 | 第32-46页 |
·地层对比 | 第46-52页 |
第3章 沉积体系特征 | 第52-82页 |
·沉积相标志和沉积体系划分方案 | 第52-58页 |
·沉积相标志 | 第52-56页 |
·沉积体系划分方案 | 第56-58页 |
·各沉积体系基本特征 | 第58-79页 |
·冲积扇沉积体系 | 第58-59页 |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59-62页 |
·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 | 第62-63页 |
·河流沉积体系 | 第63-69页 |
·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69-74页 |
·湖泊沉积体系 | 第74-79页 |
·湖底扇沉积体系 | 第79页 |
·沉积体系演化模式 | 第79-82页 |
·近岸水下扇的单一扇沉积模式 | 第79-80页 |
·扇三角洲—湖底扇组合的二级扇沉积模式 | 第80页 |
·冲积扇—三角洲—湖底扇组合的三级扇沉积模式 | 第80-82页 |
第4章 层序地层学特征 | 第82-130页 |
·层序界面成因类型、级别划分和识别标志 | 第82-96页 |
·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 | 第82-83页 |
·层序界面的级别划分及识别标志 | 第83-94页 |
·洪泛面的级别划分及识别标志 | 第94-96页 |
·苏皖地区中、新生代层序地层学特征 | 第96-100页 |
·层序划分方案 | 第96-99页 |
·上三叠统一新近系层序划分 | 第99-100页 |
·上三叠统一新近系构造层序特征 | 第100-130页 |
·各地质时期构造层序特征 | 第100-123页 |
·构造层序对比和层序地层格架 | 第123-130页 |
第5章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 第130-160页 |
·苏皖地区中、新生代板块构造环境与沉积盆地 | 第130-133页 |
·中国南方中、新生代板块构造环境与沉积盆地性质 | 第130-131页 |
·苏皖地区中、新生代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演化的关系 | 第131-133页 |
·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及技术方法 | 第133-137页 |
·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及技术方法的回顾 | 第133-134页 |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和技术方法 | 第134-137页 |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 第137-160页 |
·TS1 至 TS3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T_3) | 第137-138页 |
·TS4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J_1) | 第138-139页 |
·TS5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J_2) | 第139-140页 |
·TS6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J_3) | 第140-141页 |
·TS7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K_1) | 第141-143页 |
·TS8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K_2) | 第143-145页 |
·TS9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E_1) | 第145-147页 |
·TS10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E_2) | 第147-149页 |
·TS11 层序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E_3) | 第149-151页 |
·TS12 层序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N) | 第151-160页 |
第6章 层序地层格架中的生储盖组合及含油气系统分析 | 第160-180页 |
·层序地层格架中的烃源岩 | 第160-164页 |
·海相层序中的烃源岩 | 第160-161页 |
·陆相层序中的烃源岩 | 第161-164页 |
·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储集层 | 第164-170页 |
·海相层序中的储集层 | 第165页 |
·陆相层序中的储集层 | 第165-170页 |
·层序地层格架中的盖层 | 第170-173页 |
·研究区陆相盖层发育概况 | 第170-171页 |
·研究区主要盖层基本特征 | 第171-173页 |
·层序地层格架中的生储盖组合 | 第173-177页 |
·生储盖组合基本类型 | 第173-175页 |
·研究区生储盖组合特征 | 第175-177页 |
·含油气系统分析 | 第177-180页 |
·下中生界与上古生界复合含油气系统 | 第177-178页 |
·上白垩统浦口组自生自储含油气系统 | 第178页 |
·浦口组和新生界与上古生界及青龙群复合含油气系统 | 第178-179页 |
·新生新储含油气系统 | 第179-180页 |
第7章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戴南组层序地层特征与成藏条件分析 | 第180-194页 |
·戴南组层序地层学特征 | 第180-185页 |
·地震层序划分及其特征 | 第180-183页 |
·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及其特征 | 第183-185页 |
·戴南组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185-188页 |
·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185-186页 |
·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 | 第186-188页 |
·高邮凹陷戴南组成藏条件分析 | 第188-194页 |
·戴南组成藏地质条件 | 第188-190页 |
·戴南组层序与油气分布 | 第190页 |
·有利勘探地区分析 | 第190-194页 |
结论 | 第194-196页 |
致谢 | 第196-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06页 |
附录 | 第206-210页 |
附图 | 第210-214页 |
图版 | 第214-2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