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本项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 第9-11页 |
三、本项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四、本项研究的难点 | 第12页 |
五、本项研究的相关学术成果与道教女性观研究的现状 | 第12-14页 |
六、本项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 第14-16页 |
七、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 | 第16页 |
八、本文的基本架构 | 第16-19页 |
第一章 汉魏时期道教流行区域修道女性的宗教生活 | 第19-36页 |
第一节 早期道教流行区域道教组织的军政、政教合一性质 | 第19-26页 |
第二节 早期道教流行区域的全民信教倾向 | 第26-30页 |
第三节 早期道教流行区域全民信教氛围中的女性 | 第30-34页 |
小结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汉魏晋南北朝道教双修术的演变(上) | 第36-57页 |
第一节 《黄书》过度仪式的基本内容 | 第37-44页 |
第二节 《黄书》过度仪式中的男女两性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女性在《黄书》过度仪式中的主体地位 | 第45-52页 |
第四节 《黄书》过度仪式的女性观 | 第52-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汉魏晋南北朝道教双修术的演变(下) | 第57-84页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双修术变化的原因 | 第57-59页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清整”道教运动的被动性 | 第59-65页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双修术变化的方式 | 第65-80页 |
(一) 从公开转向秘密—道教双修术的衰落 | 第65-70页 |
(二) 从“黄赤”之术到“隐书”之道—上清派的双修术 | 第70-72页 |
(三) 从“人—人”双修到“人—神”双修—“合气”行为的内趋化 | 第72-76页 |
(四) 从双修到清修—道教女性观的变化 | 第76-80页 |
第四节 道教修炼方术的演变与男女两性地位的变化 | 第80-82页 |
小结 | 第82-84页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女性独立修行的兴起 | 第84-98页 |
第一节 女性对“隐书之道”的支持 | 第84-87页 |
第二节 女性独立清修的逐渐兴起 | 第87-93页 |
第三节 部分道经中的女性清修之法—女性清修实例 | 第93-96页 |
小结 | 第96-98页 |
第五章 唐代女性独立修行制度的成熟——道教国教化影响下的女性独立修行 | 第98-127页 |
第一节 唐代道教的国教化—道教女性独立修行制度确立的背景 | 第98-101页 |
第二节 唐代道教国教化运动推动下的女性修道热潮 | 第101-104页 |
第三节 唐代女性独立修行制度的成熟 | 第104-108页 |
(一) 道教女修制度之演变与发展 | 第104-106页 |
(二) 唐代女修制度之成熟与普及 | 第106-108页 |
第四节 唐代道教国教化环境下女性修炼的特点 | 第108-125页 |
(一) 住观与在家并重—不务世俗事务、专心修炼者众 | 第110-115页 |
(二) 上清道法为主、修持上清之法者众 | 第115-121页 |
(三) 融合各派之长、兼修其他方术 | 第121-124页 |
(四) 修道女性中清修盛行 | 第124-125页 |
小结 | 第125-127页 |
结束语 | 第127-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4页 |
作者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