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餐厨垃圾生产饲料管理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公共餐厨垃圾生产饲料管理 | 第8-11页 |
| ·公共餐厨垃圾的概念及特点 | 第8-9页 |
| ·公共餐厨垃圾生产饲料的优势 | 第9-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1-14页 |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 ·论文内容框架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生产规模管理 | 第16-33页 |
| ·市场需求分析 | 第16-23页 |
| ·畜牧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 | 第16-18页 |
| ·饲料市场的现状 | 第18-19页 |
| ·中国的饲料资源状况 | 第19页 |
| ·饲料市场需求量预测 | 第19-22页 |
| ·市场对饲料的质量要求 | 第22-23页 |
| ·生产的饲料品种 | 第23-28页 |
| ·单细胞蛋白概述 | 第24-25页 |
| ·单细胞蛋白饲料的优势 | 第25-27页 |
| ·单细胞蛋白饲料的安全性 | 第27页 |
| ·单细胞蛋白饲料问题 | 第27-28页 |
| ·影响生产规模的因素 | 第28-29页 |
| ·公共餐厨垃圾产生量的影响 | 第28页 |
| ·公共餐厨垃圾分布的影响 | 第28-29页 |
| ·生产规模确定方法 | 第29-31页 |
| ·饲料销售价格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生产技术管理 | 第33-46页 |
| ·生产技术政策 | 第33-36页 |
| ·生产技术政策的总体框架 | 第33页 |
| ·餐厨垃圾饲料化总原则 | 第33-34页 |
| ·餐厨垃圾生产饲料技术路线选择主要原则 | 第34-36页 |
| ·餐厨垃圾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工艺设计 | 第36-43页 |
| ·除杂 | 第36-37页 |
| ·破碎 | 第37-38页 |
| ·固液分离 | 第38页 |
| ·油水分离 | 第38-40页 |
| ·高温灭菌 | 第40页 |
| ·混合搅拌 | 第40-41页 |
| ·发酵 | 第41-42页 |
| ·调质与制粒、烘干 | 第42-43页 |
| ·专用设备选型 | 第43-46页 |
| ·设备选型原则 | 第43-44页 |
| ·设备选型步骤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餐厨垃圾收购管理 | 第46-56页 |
| ·收购对象管理 | 第46-47页 |
| ·用于生产饲料的餐厨垃圾标准 | 第46页 |
| ·收购对象的确定 | 第46-47页 |
| ·目前收购中存在的问题 | 第47-48页 |
| ·处理渠道存在的问题 | 第47-48页 |
| ·收运过程中存在二次污染 | 第48页 |
| ·餐厨垃圾收购政策 | 第48-52页 |
| ·餐厨垃圾产生者的管理 | 第48-49页 |
| ·餐厨垃圾申报的步骤设计 | 第49页 |
| ·餐厨垃圾收运者的管理 | 第49-50页 |
| ·政府职能的转变 | 第50-52页 |
| ·垃圾处理收费 | 第52-56页 |
| ·垃圾处理收费现状 | 第52-53页 |
| ·公共餐厨垃圾处理收费模式 | 第53-54页 |
| ·公共餐厨垃圾收费图解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生产经营政策 | 第56-67页 |
| ·项目建设融资政策 | 第56-62页 |
| ·筹资途径 | 第56-58页 |
| ·融资模式 | 第58-62页 |
| ·饲料生产质量监督 | 第62-64页 |
| ·质量监督的意义 | 第62页 |
| ·饲料生产相关行业标准 | 第62-63页 |
| ·餐厨垃圾生产饲料企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 第63-64页 |
| ·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 | 第64页 |
| ·饲料经营税收政策 | 第64-67页 |
| ·强化税收优惠政策 | 第64-65页 |
| ·淡化政府的直接财政补贴 | 第65-67页 |
| 第六章 天津大学公共餐厨垃圾生产饲料管理 | 第67-72页 |
| ·天津大学公共餐厨垃圾产生情况 | 第67页 |
| ·餐厨垃圾的收运处理现状 | 第67页 |
| ·处理建议 | 第67-72页 |
| ·餐厨垃圾的收运 | 第68页 |
| ·公共餐厨垃圾的饲料化处理 | 第68-70页 |
| ·生产规模的管理 | 第70页 |
| ·生产经营管理 | 第70-72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3页 |
| ·结论 | 第72页 |
| ·下一步研究展望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